6.JPG 

文 | 謝世嫻

時間地點:2010/10/08(五) 19:30 國家音樂廳

演出:
鋼琴:郎朗

曲目:
貝多芬:C大調第三號鋼琴奏鳴曲作品2-3 & f小調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作品57〈熱情〉  / 阿爾班尼士:《伊貝利亞第一冊》之〈回憶〉、〈海港〉(聖瑪麗亞港)、〈塞維爾聖禮節〉  / 普羅高菲夫:降B大調第七號鋼琴奏鳴曲作品83

筆者常被人問到,郎朗到底彈得好不好? !自出道以來,郎朗就是個備受爭議的角色。 支持的 「朗迷」,讚賞他那股熱情爆發力、精湛技巧與戲劇性高的表演魅力。除了鋼琴家本身,這也歸功於幾年來唱片公司的刻意打造,令鮮活形象深植人心。「反朗派」則以資深、專業的音樂家居多;許多人對郎朗的誇張作秀,經紀公司的強力促銷生厭,也早不是新聞。事實上,「反朗迷」不完全針對郎朗,而是藉由一個作秀過頭的音樂家,提醒世人,古典樂本該有的真摯謙卑。不過也許「反朗派」還夾雜著些忌妒其名利暴漲的成份。 喜歡與否,郎朗已是全球知名度相當高的古典音樂家。但是,他是否能證明,在熱潮退卻之後,人們還能保有繼續喜歡他的原因? 

雖不是首次聽郎朗現場,但10月8日的國家音樂廳,醞釀著一股新氣息,郎朗此行的贊助廠商、唱片公司全換了,大堂依舊客滿,也多出許多初次進音樂廳、慕名而來的新樂迷。當晚,郎朗帶來今年3D新專輯《維也納金色大廳實況演出》的演奏曲目:兩首貝多芬奏鳴曲C大調op.2-3與〈熱情〉op. 57、西班牙作曲家阿爾班尼士《伊貝利亞第一冊》、普羅高菲夫降B大調第七號鋼琴奏鳴曲op.83(戰爭奏鳴曲)。曲目重要卻不流行,精湛卻不炫技,在2010年猛發的蕭邦鋼琴聲中,郎朗藉此脫穎而出,成為新實力演奏家。

事實真是如此嗎? 從第一首開始,郎朗的表現還蠻令人驚奇。貝多芬奏鳴曲C大調op.2-3以操弄時間來鋪成曲中結構。在開場時,郎朗刻意拉長頭兩個對應句,讓貝式「Statement」 允諾期待。 慢板中的郎朗,比專輯裡更為細心,有許多驚喜的層次。到了〈熱情〉op. 57總體而言四平八穩,無啥差錯,就是少了點「熱情」。曾經聽過幾位來台演出的鋼琴家,將此曲彈得狂風刺骨,相較之下,郎朗的熱情稍顯精緻,卻點不著火。

郎朗音樂會通常有個娛樂效果,就是他的大幅表情動作。這次來台,郎朗的誇張明顯收斂許多,但當晚最令人注目的,其實是他的左手。不知是受老師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的教導、或要證明他能以「總體」方式看待,郎朗在演奏時,常常揮起左手畫圓、拉線,表達起他的感性。這幕令人想到天才顧爾德,他那自娛娛人的指揮手。 郎朗是有感而發,還是精心設計?總之上半場穩當落幕,獲得滿堂彩。

下半場開幕《伊貝利亞第一冊 》,再度捉住觀眾目光。第一首迷濛印象、第二首音層豐富、節奏突出,娛樂性高,在總體詮釋,筆者認為郎朗的表現更勝專輯《維也納金色大廳實況演出》。普羅高菲夫的降B大調第七號鋼琴奏鳴曲則是當晚壓軸,戲謔俄共的諷刺怪誕曲風,在郎朗精湛手下,也讓觀眾讚嘆。最後,兩首蕭邦練習曲〈黑鍵〉、〈豎琴〉拉張得過於矯情,但全場歡喜落幕。

這場音樂會的結果是喜憂參半,筆者拙見,雖貴為國際巨星,但鋼琴家離巔峰期其實還有段距離,對於當晚四種曲風的詮釋差異,郎朗並無說服力,不是火侯不夠(如:〈熱情〉)、就是音色大同小異(如:〈《伊貝利亞第一冊)、戰爭奏鳴曲〉》,就連蕭邦,也沒有個人風格可言。這裡指的是對音樂的透徹理解,反射回來的一種既定姿態。現今不少音樂家,雖年輕卻能釋出歷經鉛華的大師風範,但感覺郎朗還未發展出這種成熟度。 話雖如此,此次演出其實是令人欣慰的。從當晚的表現中,筆者感受到郎朗真心想放掉作秀形象,重新紮根邁向大師之途。因此,無論是「朗迷」或「反朗派」,都該給予更多時間,並祝福他的新成長,因為他終究是個非常優秀的鋼琴家。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van Fischer.jpg 

文 | 呂繼先

時間地點:

2010/10/02(五) 19:30 國家音樂廳

演出:
指揮:伊凡‧費雪
鋼琴:德傑‧拉錫克
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

曲目:
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巴爾托克:羅馬尼亞舞曲
巴爾托克:管弦樂協奏曲

如果你(妳)是樂器演奏家、樂團經理人或單純對樂團演出技巧著迷的聽者,102號這場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的演出鐵定讓你無比著迷:弦樂溫暖而綿密,低音部渾厚紮直,銅管清亮而充滿光澤,更別提充滿個性與些許東歐氣質(略微尖銳刺激)的木管,在在都證明了英國留聲機雜誌先前的評選無誤,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毫無疑問的確是當今世上最好的樂團之一;但如果你(妳)喜歡巴爾托克,喜歡布拉姆斯,喜歡充滿情緒張力並尊重樂譜之餘帶些許個人色彩的的演出,在讚嘆樂團演出並大呼過癮之餘,很難不覺得當晚的演出少了些什麼。

對筆者個人而言,當晚的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相當令人失望。拉錫克(Dejan Lazić)就技巧而言幾乎可說是無懈可擊,樂團也提供了鋼琴家細膩的伴奏,但整體詮釋上卻聽不見任何重點與結構,空有點卻沒有線或面。拉錫克費盡心思雕琢每個句子,某些時候他的與眾不同也讓人耳目一新,但更多時候他的樂句與樂句間卻沒有任何連結,第一樂章的悲劇性因此在這種開始然後結束,開始然後結束的過程中被消磨殆盡,第二樂章更破碎得讓人昏昏欲睡,唯有第三樂章一方面因為音樂本身的緊湊性,一方面因為鋼琴家紮實亮麗的觸鍵而激起些許火花。在筆者聽過的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裡,無論是錄音室、現場錄音、現場廣播或現場演出,遺憾的說這是非常讓人失望的一次。兩首安可延續了拉錫克彈得比快還快,比慢還慢的特質,誇張超技卻未見太多深度。

比較弔詭的部分出現在下半場,巴爾托克的作品,羅馬尼亞舞曲是當晚最好的演出,樂團在簡短而充滿活力的音樂裡自在生動的對話,搭配恰到好處的長度以及指揮伊凡費雪在特定段落強調的韻律感,相當印象深刻。但在管弦樂協奏曲的演出中,筆者不時想到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另一位創團人,鋼琴家柯西斯(Zoltán Kocsis)指揮匈牙利國家愛樂(Hungarian National Philharmonic)去年的同曲現場演出。兩者都是優異的樂團(雖然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知名度明顯高上許多),但柯西斯真正把巴爾托克樂曲中的民俗風情、對比和節奏感發揮到淋漓盡致,相較之下伊凡費雪僅是讓一個頂尖樂團演奏出每個音符,卻少了在音符以外的特色,感覺有些太過……文雅。像是在第一樂章與第三樂章中,詭譎的氣氛明顯少了許多,第二樂章聲部與聲部間的對話相當精采,第四與第五樂章卻缺乏任何讓人印象深刻的元素,詮釋顯得專業、公事公辦卻沒有特色,除了樂團實力堅強外沒能給聽者留下太多印象。

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是個實力一流的樂團,伊凡費雪也是個一流的樂團訓練家,但一流的演出水準不等於一流的演出,一流的樂團訓練家也不等於一流的指揮。中庸之道的確是一種詮釋,但當作品裡已存有這些尖銳、刺激而民間音樂色彩濃厚的元素,刻意去壓抑或減低其比例只是讓作品失去應有的效果,在一個理論上身體裡留著匈牙利音樂血液的樂團上格外令人惋惜。在聽過伊凡費雪與其他樂團合作的演出後,個人對柯西斯若與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合作能擦出怎樣的火花更感期待,也希望有朝一日能聽見這樣的演出。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次《美麗的錯誤》尋找美麗的女唱將,來演繹故事中,作曲家身邊那些才華洋溢、得天獨厚的女歌手們,可說是用心良苦、費盡心思,找來真正具備了戲劇張力與歌唱實力的臺灣優質女伶。

「用心良苦、費盡心思」的形容真的一點也不誇張,某次製作會議的時候,藝術總監與導演,拿著演員出場表,眼神定定地看著表格裡仍在等待被填入名字的空格,卻只能面面相覷地默不出聲。20分鐘過去還是沒個動靜,特派員在一旁看到這場面,都差點忍不住要舉手說:找不到就我來演吧。(當然,是一定會被拒絕的啦。)直到最後敲定演員表的一剎那,都未曾見到藝術總監與導演放下緊張焦慮的神情。多虧藝術總監、導演以及製作團隊的努力,《美麗的錯誤》演員陣容真的十分堅強!

 其實超搞笑 原民好女聲-羅美玲

01.jpg 

「我以為愛一直閃亮,現在剩一個人堅強…」相信愛看連續劇《名揚四海》的朋友聽到這首歌一定朗朗上口,連從來不看連續劇的特派員也早就在KTV聽到會唱,這首分貝和音域都高上天邊的〈愛一直閃亮〉,曾經紅遍大街小巷,也是歌唱比賽中常出現的經典。原唱羅美玲,近年來轉戰大小舞台劇、電視劇訓練出的好演技,再加上高亢清亮的嗓音,感情豐沛的詮釋,要在廣藝廳的舞台上征服每個人的心。

泰雅族的美玲,小名米漿。還不認識美玲的時候,只有在MV裡才看得到她,還以為她走的是恬靜氣質路線。其實她搞笑的要命!在排練場裡,總是她為大家製造「原住民式的幽默」,即使排練很累、舞蹈動作記不得,搞笑還是不能停,對她來說,「釋放笑料」這件事已經渾然天成了吧!想聽她親口唱〈愛一直閃亮〉極度煽情台語版嗎?那就要先來廣藝廳,欣賞她的演出囉!

小鄧麗君不為過 深情女高音-鐘筱丹

02.jpg 

筱丹是個永遠保持著少女心的音樂劇女伶。看起來毫無殺傷力,總有一股天真浪漫氣質的筱丹,歌唱實力與演出資歷,說出來簡直豐富得嚇人。稱呼她「小鄧麗君」一點也不為過,第一次聽到她清唱一小段劇中歌曲的時候,聽到高音部分由淡而濃的推進,再由強轉弱的漸收,甜而不膩的聲線,情感力道恰到好處,叫特派員怎麼能不起雞母皮。

2003年「永遠的鄧麗君」演唱會與國家國樂團一同詮釋,唱出在華人心中具有不敗地位的鄧麗君的動人回憶。與台北愛樂劇工廠多次合作的經驗,也讓筱丹從中學習,舞台表演的CP值大大提升。2008、2009年,台北愛樂劇工廠《上海‧台北─雙城戀曲》兩岸合作的製作,讓筱丹的名聲與倩影,隨著她的優美歌喉,走進上海兩岸與走遍臺灣。最近在「音樂時代劇場」的年度製作《隔壁親家》、《四月望雨》及《渭水春風》裡都發現了筱丹的聲音,令人驚艷不已,錯過這些機會的朋友,請來廣藝廳見識一下實力派音樂劇女伶的真材實料吧!

後起新秀 個性女聲 - 管罄

03.bmp 

管罄是誰?有在follow臺灣各大選秀節目的朋友,一定對這個特殊的名字不陌生。曾因在比賽中的殘酷PK擊敗對手,被評審譽為當屆黑馬的管罄,現在還是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的學生。她主修的還是導演組呢!不過以她酷勁殺氣的外表,演員們想不聽話也難啦。

地下樂團出身的管罄,在各大Live House不但累積豐富的現場演唱功力,也開拓了對各種歌曲類型的認識,聲音演繹的技巧就在這些經驗裡深深紮在管罄的身體裡。一曲〈讓每個人都心碎〉用女生的心,唱出過去一段慘痛的感情回憶,蘊含生命力的深刻表達,也讓管罄確定進入十強。具有獨特個性美的外型,唱演俱佳的超強實力,獨一無二的舞台魅力,特派員敢說,這個小女生絕對會是明日之星!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泰祥ge.jpg
浪漫不羈是他的名字,風流倜儻是他的宿命。追求愛情的美好,總遠比追尋音樂的成就,來得重要。

你可以說李泰祥是:音樂學院的壞學生、浪漫衝動的多情浪子、天馬行空的音樂頑童、實驗音樂的實踐家、能量十足的創作天才。因為天生反骨的叛逆氣質,在古典音樂界異軍突起,積極呈現台灣時代文化風貌的發展風潮,開啟台灣流行音樂的蓬勃年代。《橄欖樹》、《你是我所有的回憶》、《告別》、《一條日光的大道上》紅遍亞洲,同時也登上藝術殿堂。

李泰祥以獨樹一格的創作能量,實現台灣首部結合實驗、古典、現代、劇場的跨界合作《棋王》。最後,他落腳在原住民音樂世界的一種注目,創作《神曲》等曲目。華人現代樂壇大師李泰祥,一個你不能不知道的名字。也許,他的歌,他潛藏其中的生命力,早已觸摸到你。

告訴你一個關於浪漫才子李泰祥的小故事:

一堂盛夏午後的音樂課,
一位懷抱著滿腔對音樂及教學熱忱的年輕老師,
一群還未體會人生中掙扎痛苦平靜激情異起無為豐盛的少年們,
一道巨大的白色閃電正正地打在兩棟大樓中間,
一場突如其來的滂沱雷雨。

學生們趕緊把門窗關緊,以免雨水浸濕書本和身體,
年輕老師卻說:走廊邊的門窗別關。只消關上另一側的就好。
語畢。年輕老師走向一扇距離他最近的門,敞開著。

拿起小提琴,
小夜曲,在雨聲中響起,
莫札特、德弗札克、莫札特、貝多芬、海頓,
莫札特的片段重複數次。

雨下得澎湃,
琴聲比它更激昂。

急風把門吹得直撞門框,撞出一聲巨響,
喚醒了陶醉在樂聲裡的學生。
仍不減年輕老師以音樂和生命,與雷雨共奏的熱情。
說是熱情,也可以說是一種搏鬥的意志。
年輕老師的執著,牽引少年們走入思想的另一端。

雨停了,
握著小提琴的雙手終於鬆懈下來。
順勢滴落的雨水躺在地板上。年輕老師的半側身體
已然濕遍。表情仍然堅定瀟灑。

學生們,
臉上流下的是莫名感動的眼淚,
心中留下的除了一輩子的記憶,
對生命執著態度的體驗。
剩下的就是,浪漫。

口述:吳健(課堂中流下眼淚的學生之一)
撰稿:Aya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人說相聲.jpg
吳兆南弟子╳郎祖筠
女人說相聲

1999年,台灣碩果僅存的相聲大師吳兆南於其「吳兆南收徒大典」時,宣佈成立「吳兆南相聲劇藝社」,弟子包括江南、侯冠群、郎祖筠、劉增鍇、劉爾金、樊光耀,徒孫吳勇鋒、徐嘉珮,八人而已。眾徒各個「文藝高強」,多具備戲劇及其它技藝根基,是以劇團除相聲藝術外,兼顧戲劇與傳統戲曲工作。這會兒吳兆南弟子們出馬,喜感美女郎祖筠、相聲宅男劉增鍇、冷面笑匠劉越逖、相聲靚女徐嘉珮、曲藝辣媽葉怡均,來到廣藝基金會辦這場《女人說相聲》,絕對俏皮好玩,新鮮有趣!以下簡介演出的幾個橋段,便知一二。

【新.俏皮話】

「俏皮話」也稱「歇後語」、「半截語」,一般印象中北京人最愛說,其實台語也有名異實同的「雞骨仔話」、「孽畜仔話」,比方「尻川插竹篙—好舉人(有錢人)」、「烏矸仔貯豆油無地看」……不勝枚舉。

相聲段子〈俏皮話〉形式簡單,內容卻可以隨時更改,吳兆南、魏龍豪的《相聲集錦》就有這段。隨著時代演變,《相聲集錦》裡的俏皮話已經有很多人聽不懂了,為了讓人人都能清楚明白,此次演出的是劉增鍇全新改編文本,所謂「全新」,不是換幾句詞,而是段子裡所用的的每一句俏皮話,都是自創的、屬於現代的〈新.俏皮話〉。

【對對聯】

「聯對」自古就是文人雅士最喜愛的文字遊戲,歷代相聲演員也收集、創作了許許多多的絕妙佳對,關於對聯的相聲段子至少有十多個版本,老演員甚至為這種節目專門定下了行業術語:一個人出題目,另一個人唸出整副對聯的稱為「挑春」;一個說上聯,另一個對下聯的稱為「對春」。

話說國人的文言文能力一代不如一代,為了讓大家都能理解,現代的相聲演員創作出一些文學性並不那麼高,但是極為生活化的對聯與傳統名對交叉使用,讓觀眾在娛樂中認識一些聯對的相關知識。

【上等人】

台灣人喜歡跟風、喜歡貼標籤,政治自然不用說,就連生活中也在在可以體會這種現象:有很多美食因此變得令人作嘔;有很多佳句因此變得俗不可耐;有很多正妹因此讓人不想再看一眼。最可怕的是有很多本來出發點是好意的事情,不自覺的變成了精神暴力。

煙害防制法和腳踏車是兩個極端的案例!今日台灣對於吸煙者的歧視已經超過罪犯;而環保、健康的腳踏車,成了時尚與上流的代名詞,但往往這些上等人,正做著闖紅燈、闖天橋、闖人行道、逆向行駛……等等的落後行為。相聲不是政策,這段相聲只不過點出大家視而未見的問題盲點,至於誰對誰錯、孰優孰劣,相聲作者沒有下結論的義務。

【樓上樓下】

相聲藝諺有「一柳三火」之說,翻譯成白話就是「只要段子帶唱,效果一定好」。過去相聲多半學唱京劇與地方戲曲,或許因為效果太好,這類傳統段子數量很多,因而有人誤以為相聲是從京劇派生出的產物。這當然是十分荒謬的見解,現在相聲絕大多數學唱流行歌曲,相聲總不能又是流行歌曲的私生子吧?

在劇場界大家都知道:郎祖筠的歌唱實力遠超過九成以上當紅的歌星,但直到前些年金曲獎演出一段帶唱的相聲,普羅大眾才驚覺這個事實,〈樓上樓下〉呈現了郎祖筠在戲劇、主持之外的才藝。


創新傳統藝術節
女人說相聲
11/3(三)18:30
地點:廣藝廳
適合族群:想哈哈大笑放鬆臉部肌肉、消除疲勞的眾生;想在歡樂之中複習中文語言之美者。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力州宣傳照.JPG 

「我太喜歡拍紀錄片這件事了,我喜歡觀看故事、喜歡記錄真實的事物。十多年來,透過鏡頭看過這麼多人和事,終究不出一個解釋:死制度與活人之間的拉扯。拍片,是透過影像提出議題,這些議題和人物也回過頭來,越過攝影機,在真實生活中影響了我。」

楊力州自己就是陳錫煌布袋戲的忠實粉絲,喜歡他們表演創新的手法,中西方文化的撞擊與交流,更喜歡團員之間直接不造作的相處模式,他們自然、真誠、坦白且精采的生命經歷,絕對不輸給舞台上一齣又一齣的戲碼。於是,決心要紀錄這一連串跨越世代、文化的動人故事。

楊力州出身藝術世家,父親是台灣藝術家楊敏郎,從小就愛畫畫,也以為未來也會成為藝術家。但他看到父親身為藝術家,處在台灣不佳藝術環境中的擔憂,於是他做了人生的第一個選擇,捨棄就讀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精緻藝術的教學系統,而選擇進入輔大應用美術學系,接觸設計、影像等其他領域。也因此,開闊了他的創作路徑,開始了他的紀錄片生涯。

楊力州老是說「我很幸運」,在苦哈哈的紀錄片界,他奇蹟似地不虞匱乏,就算仍不免得兼拍商業廣告片貼補,終究沒像許多熱血青年「賣雞排去了」。他為眾多還對紀錄片有夢的同行組了工會,要給大家像樣的職業尊嚴。「至少,以後年輕人跟爸媽說要去拍紀錄片時,可以跟大人保證:我能養活自己。」

楊力州的作品一向充滿爭議,從第一部紀錄片《畢業紀念冊》,到2006年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奇蹟的夏天》,到被質疑消費弱勢原住民的《水蜜桃阿嬤》,他的作品一方面擺脫紀錄片沉悶嚴肅的刻板印象,以感性與趣味的手法,讓觀眾覺得精采好看;另一方面,又勇於挖掘人們不敢逼視的赤裸情感與種種荒謬矛盾的社會制度,使得他的作品也帶著凌厲的批判性。

這次,楊力州以布袋戲大師陳錫煌為主題的紀錄片《紅盒子》計畫,打敗來自亞洲十多國四十多位導演,贏得由日本NHK、韓國KBS、新加坡國營電視台合辦的Asian Pitch影像贊助計畫,《紅盒子》今年八月在NHK電視台播映,陳錫煌的故事與台灣布袋戲之美因著這部影片,登上了國際舞台。

楊力州用獨特的眼光,關懷著已然弱勢的傳統常民文化,看著陳錫煌老師傅的劇團在世界巡迴演出得到的讚揚與榮耀,卻也不得不凝重地提出美麗的台灣傳統藝術文化,將由誰來繼承的疑問。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補布魯克納照片.jpg 


文 | 孫家璁

時間:2010/09/25(六)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演出:
指揮,呂紹嘉
大提琴,阿爾班.蓋哈特
國家交響樂團

曲目:
魏本:六首管弦樂小品 
海頓: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 
布魯克納:第四號交響曲

現代音樂用聲音和節奏來取代旋律的方式,長久以來一直受到大多數觀眾嚴厲的對待。然而,作為音樂發展進程中的一塊,這樣的音樂還是有被認識的需要。本季在國家交響樂團(NSO)的樂季規劃中,總監呂紹嘉特別安排了數首「第二維也納學派」-荀貝格、貝爾格、魏本三位十二音列(無調性)作曲家的作品。ㄉ然為顧及聽眾的接受度,每場音樂這類型的曲目長度不會超過20分鐘,並一定會佐以其他古典、浪漫時期的樂曲來沖淡其艱澀。9月25日是這樣安排下的首度嘗試,端上的是魏本所作《六首管弦樂小品》,安排在音樂會的開端且每首曲子又平均不會超過4分鐘,不但能讓聽眾領受到不同的音樂語言,也為之後的節目作了很好的暖身。

緊接在魏本之後登場的,是比他六首管弦樂曲還要早了約莫150年完成的海頓的C大調大提琴協奏曲,而兩者之間不論是在年代還是樂曲風格上的反差,正是這個「維也納世代對話系列」所要傳達的主軸思想。有趣的是,這首古典樂派時期的作品,也是NSO開季頭兩場的音樂會中,唯一一首非浪漫或現代的作品。

記得有一次在國外聽音樂會,中場休息時和旁邊一位愛樂朋友聊起天來,談到判別一個樂團好壞的標準,他這麼說道:「能將莫札特音樂演奏好的樂團,是絕對不會差到哪去的。」後來思索了一下,覺得他說的頗有見解。像是莫札特、海頓,甚至是更早期作曲家的作品,在少了起伏劇烈的情緒包裝下,反而比起許多浪漫或現代樂派的作品,更赤裸的將樂團的基本工夫-節奏、音準、音色、整齊等展現在聽眾的面前,再甚者,好的樂團還要能將不輸給詮釋浪漫樂派作品的那種能量與情感,巧妙的投注在一連串看似平凡無變化的音階音形中,如此才能夠達到「引人入勝」的境地。

我必需誠實的說道,在兩場音樂會中,這首曲目是我最無法集中注意力聆賞的一首,樂團的基本工自然不在話下,大提琴獨奏者的技巧與個人魅力也十足,只是整首樂曲下來並沒有像前一場的馬勒或像本場音樂會接下來的布魯克納一般這麼的吸引人,也無法感受到太多的情感流動,而當共鳴無法產生時,許多演奏上的瑕疵,就反而被放大開來了。

重頭戲的布魯克納第四號交響曲,再度重現了前一場馬勒第五號所受到大家讚賞的精彩。如果聽眾沒有敗給時間而喪失專注,便會感受到在呂紹嘉的指揮下,整首樂曲的起承轉合,透過樂團的演奏,完整而立體的呈現在大家面前。這也是從馬勒第五到布魯克納第四號的兩場演出中,我對於呂紹嘉和NSO這個新組合所留下最深的印象-那就是無論在結構多龐大或複雜的樂曲中,音樂的行進不再是毫無方向或是難以捉摸,而是整齊並堅定一致的迎向終點。在過程當中,指揮固然是扮演領頭最重要的角色,但若得不到樂團所有演奏者的信任與支持,那麼迷失與翻覆當是可預期的結果。不過這樣的情形當晚並沒有發生,在布魯克納以緩慢的步調用音樂來迎接天國,呂紹嘉也以手中的指揮棒不徐的帶領大家前進,並成為樂團演奏中的一盞明燈,彼此互相支持而成就了一場高水準的演出。

音樂會後如雷的掌聲為NSO今年的兩場序幕音樂會作下了很好的註腳,在這些讚美中有肯定更帶有對這個組合的高度期望,相信以建立在他們之間的信任感為出發點,NSO與呂紹嘉不但不會讓大家失望,還將會許下一個更美好的承諾。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補)呂紹嘉.jpg 

文 | 呂繼先

時間地點:
2010/09/17(五) 19:30國家音樂廳

演出:
指揮,呂紹嘉
二胡,王銘裕
古箏,黃好吟 
國家交響樂團

曲目:
孟德爾頌:《芬加爾岩洞》 
王怡雯:《台灣雙連畫》 
馬勒:第五號交響曲

這場演出開始前,筆者與友人有著一段針對歐洲青年樂團進行的討論。過程不提,雙方得到的結論是,近年多數青年樂團的演出之所以讓人耳目一新,在於他們珍惜每一個與優異指揮合作演出的機會,毫無保留的展現他們對音樂的熱愛,也因此在演出裡時常有著音符以外的感動。而雖然NSO的演出實力比起青年樂團要好上太多,同樣的形容也可以套用在當晚演出的NSO上--這是一場有著太多音符以外感動的音樂會。

嚴格來說,這場演出在技術執行的層面並不完美:小號與法國號仍偶有錯音出現,特定段落(主要是馬勒的第五樂章)裡樂團有些斷層,聲部亦不是搭配得十分契合。但當聽見樂團馬勒第五樂章最終充滿爆發力與光澤的齊奏,亦或先前第四樂章飽滿浪漫的弦樂,對詮釋的注視瞬間遠大於對細節的要求。可以說,這裡的樂團不再以演對每個音為己任,而是盡全力完成指揮詮釋上的要求。依據這樣的前提,樂團的表現已是相當優異,沒有什麼值得批評之處。

在呂紹嘉的指揮裡,孟德爾頌的《芬加爾洞窟序曲》有別於多數詮釋所呈現的風景水彩畫,更像是一首羅西尼的歌劇序曲,充滿了優雅、機智與戲劇性。輕快的速度、透明的聲部以及不斷強調的韻律感,讓這首作品多了少見的新鮮。中段刻意減緩速度的木管獨奏有著如夢似幻般的不真實感,低音部在開頭與結尾與小提琴的唱和十分出色。只可惜這裡的銅管似乎仍不夠穩定,微微破壞了那一氣呵成的氣氛。

上半場另一首作品《台灣雙連畫》是台灣作曲家王怡雯創作的首演。雖運用了二胡與古箏,但作曲家並未以協奏曲的形式運用這兩種國樂器,而是透過樂器本身獨特且東方的音色增添作品的色彩。作品本身多變的聲音色彩呈現出音畫的迷人,只是NSO的演出與兩位獨奏家似乎較難以搭配,快板的第二樂章相較第一樂章更能抓住聽者的注意力。

在重點曲目,馬勒的第五號交響曲裡,暖身完畢的NSO與呂紹嘉碰撞出無數耀眼的火花。呂紹嘉把重心放在馬勒音樂裡各種歧異的元素上,對比各樂章內的變化,突顯出馬勒交響曲包含的廣大世界,音樂有著豐富的情緒張力。在第一與第二樂章中,民俗音樂與歌謠對比沈重暴戾的氣氛,情感似乎擺盪在極端與極端間。第三樂章這樣的反差更是明顯,複雜的情緒與段落輪番出現,由呂紹嘉編織成一個完整的個體。第四樂章速度掌握得恰到好處,緩緩唱出音樂裡無比甜美的浪漫。第五樂章演出雖有些不穩,但仍不斷堆積至最後光輝燦爛且熱力四射的結尾。而自第一樂章開始,樂團便給了指揮他們能給的全部,當晚的銅管更可能是許久以來的最佳狀態。

也因此,當晚雖不完美,卻是一場無比動人的演出。雖然2010/11樂季才剛開始,這也僅是呂紹嘉正式擔任NSO首席指揮的第一場演出,但在他的帶領下,樂團已有了明顯變化。9月17號晚上聽眾所面對的,是一個充滿自信、熱情並渴望證明自己的樂團,使盡全力帶給聽眾最難忘的經驗。在這樣的情況下,音樂的毛邊已不再那麼重要,音樂會結束後長達20分鐘的掌聲亦顯得理所當然。事實上,如果NSO能延續當晚的狀態,每個聽者都會摒息以待接下來5年的每一場演出。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5577.jpg 

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的第「1」個兒子

 李天祿老師傅曾在《戲夢人生》一書中感嘆自己身世的淒涼,四代四姓,這樣傳宗接代的觀念與入贅習俗,開啟了李天祿傳奇的人生。也因為這樣,身為長子的陳錫煌因為父親入贅的關係而從母姓,於是,種下了他在布袋戲世家裡的原生命運。弟弟李傳燦成了李天祿老師傅一手創立的「亦宛然偶戲團」唯一正宗傳人,當然沒有豪門爭權奪利的過程,也沒有王子復仇的戲碼上演,陳錫煌只是安安靜靜的,開始思考自己的偶戲人生。

他想走自己的路。老師傅在承繼傳統多年之後,逐漸跨越語言的藩籬,以一種新的表演型式走向國際接軌的道路。

第「1」個融和現代戲劇元素的布袋戲大師

 幼年的陳錫煌大部分時間跟在父親李天祿身邊,邊看邊學,他雖然受到父親啟發,卻不固守傳統,從改變戲偶衣裳開始,極力為布袋戲尋求一條新的發展途徑,像傳統前擺短後擺長,經過他改良後,戲衣前長後短的偶操弄起來更得心應手。

向來接受新觀念的他,2006年與台北大稻埕偶戲館合作演出新編掌中戲《馬可?波羅》。那年,七十五歲的陳錫煌說,「戲如果沒有搬演下去,布袋戲的傳承就斷了」,所以他要做。現代劇場強調寫實,視覺效果多樣,再加上通俗化的口白,比較容易吸引觀眾。大量運用逗趣的肢體動作之外,連男女擁抱、親吻等動作都搬上戲台,他並不介意,「看尪仔相親」他說,「戲的創新也很有意思。」

一輩子投身於傳統,八十高齡的他還能用一種開放的心態來接受新鮮事物、吸收新奇元素;不僅如此,他自己還可以親身參與、積極推廣,這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2007年在國家劇院,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新銳藝術家合作傳統藝術新編劇目《重別》,嘗試著把布袋戲與音樂、舞蹈、西方偶戲共同結合起來。這種比年輕人更加積極的開拓精神,是陳錫煌讓人折服的原因。

第「1」批進入校園從事傳統表演藝術傳習的布袋戲演師之一

2007年新聞報導:「布袋戲宗師李天祿傳人陳錫煌收徒」、「法國美女三跪九叩」。能夠想像的是,多年的各國表演以及陳錫煌老師傅獨樹一格的精湛技藝,吸引了不少對台灣偶戲文化心生嚮往的外籍人士。

從1984年開始,在父親李天祿的鼓勵下,陳錫煌與弟弟李傳燦、師兄弟林金煉、陳森露、李順發、楊財明等藝師,至莒光國小傳教布袋戲表演技藝,他們是全國最早進入校園,從事傳統表演藝術傳習的布袋戲演師,在全無資源的荒土上為布袋戲傳薪種下第一顆種子。

今年已經八十歲的他,身體依舊健朗,始終掛心著台灣的布袋戲文化,「一定要想辦法把它保留下來呀」他說,「如果說布袋戲學得好,就可以保送高中或大學,那麼大家都會搶著來學了。」陳錫煌道出他對台灣本土教育的期望,也點出台灣教育對本土文化藝術的保存與流傳都不夠重視的問題。 

未來,台灣唯「1」兩項國家肯定頭銜加持的傳統藝術大師

一直到這幾年,國家文化單位才開始漸漸重視這些快要失傳的傳統藝術。獲文建會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被視為台灣版「人間國寶」的他,對戲偶滿懷敬重,從不說「玩布袋戲」或「操偶」,而是說「請偶」;在他眼中,每尊戲偶各有個性,要虔心對待,才能「請」出他們的靈魂,「有靈魂才會好看」。「每個角色都有靈魂,請偶時要把精神放進去,靈魂才會出來。」80歲的陳錫煌凝視手中小旦戲偶,滿臉疼惜。

陳錫煌能將戲偶演得栩栩如生,除了八旬猶靈活的雙手與生動口白,還因為他持續改良戲偶、戲服,讓戲偶更好操作。他製作的戲服及帽盔,在業界享有盛名,無可取代到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已為他報名重要傳統藝術「工藝類」保存者,若再獲肯定,便是台灣唯一兩項「人間國寶」加身的藝師。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布袋戲-2.jpg

拾回舊日時光
重現珍貴人情
廟口布袋戲懷舊之夜

每天忙碌奮發的現代人,在充實的表象下,曾幾何時已將那些最最貼近文化底蘊的廟口記憶塵封在回憶裡。酬神的布袋戲演出、台下人聲鼎沸鼓掌叫好的觀眾,以及兩旁傳統民俗技藝攤位和吆喝的小販……時光無法倒轉,但我們將讓美好的片刻重現在你的眼前。【創新傳統藝術節】特別企劃「廟口布袋戲懷舊之夜」,將這些珍貴的回憶原汁原味再現。叮叮咚咚熱熱鬧鬧,適合全家大小攜手共度一晚難忘時光。

國寶藝師陳錫煌
展現高超技藝

陳錫煌為掌中戲大師李天祿長子,不僅有數十年的實際演出經驗,對各種舞台道具的製作也十分專精,是掌中戲界的國寶級全方位藝師,更榮獲2007年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台灣戲劇獎,在傳統掌中戲各項技藝傳承上,一直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廟口布袋戲懷舊之夜」特別邀請高齡八十的陳錫煌藝師親自演出經典劇碼《飛劍奇俠之鯤鰲三截劍》,這是40、50年代風靡一時的劍俠連本好戲,也是令戲迷津津樂道的成名拿手戲之一。

此演出的欣賞重點在於傳統布袋戲的「吐劍光」、「放劍光」、「頂丹」、「收丹」的套路性表演,而陳錫煌表演這些套路時,吐、放、頂、收的動作細膩真實,且「擬真更勝於真」的藝術境界最能引導觀眾充分領略傳統布袋戲劍俠戲時期的韻緻風華。觀眾除了能夠欣賞金碧輝煌的彩樓戲台、現場鑼鼓音樂及傳統小戲偶演出的古典布袋戲,並可感受到陳錫煌傳神的掌中戲操演技巧和傳統文化細膩之美。

布袋戲-1.jpg

大手牽小手 
傳統技藝DIY

而說到廟口藝術,就不能不提古早廟口酬神演出時,充滿人情味的傳統民俗技藝。「廟口布袋戲懷舊之夜」現場將有資深傳統技藝老師親自示範,並教導觀眾製作,包含捏麵人、吹糖、龍鬚糖和紙傘製作等四個攤位。觀眾除了欣賞布袋戲的精湛演出,還能在這些民俗技藝攤位上實際感受動手做的樂趣,對擁有不斷膨脹的好奇心的小朋友而言,也將是一段快樂的回憶。

創新傳統藝術節

飛劍奇俠之鯤鰲三截劍—廟口布袋戲懷舊之夜
10/21(三)18:30
地點:廣藝前廳
(18:00開始有傳統民俗技藝攤位擺攤)

陳錫煌紀錄片《紅盒子》播放
10/21(三)19:30
地點:廣藝廳
適合族群:身心疲憊,想重溫童年時光、重拾人間溫情者。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