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如何才有機會看到一齣大陸劇場演出?對於大陸劇場呈現形式與內容是否也想要多幾分了解?廣藝基金會長年推動兩岸表演藝術系列活動,一年一度的兩岸小劇場藝術節即將開跑,延續去年的活動構想及概念,2015年「Live Your Life」兩岸小劇場藝術節,準備將一個「生活,有戲」的故事繼續訴說。於是,由廣藝基金會發起,促成了一趟「文化探險」的交流旅程,來自北京中央戲劇學院,主修藝術管理的研究生們與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展開為期一週的參訪活動,同時,也是宣告著2015年兩岸小劇場藝術節啟動。
這幫北京中央戲劇學院的同學們可不簡單,想必有著十八般武藝,萬中選一代表大陸來到台灣進行交流。他們原先所學背景並非皆為戲劇領域,身懷藝術創作、繪畫、攝影、傳播……等各項專長,相同的是喜愛劇場與藝術的熱情,因而踏上此次參訪之行。第一站來到了廣達總部參觀廣藝廳,認識了廣藝基金會組織及其發展方向作為暖身,緊接著為一連串密集的課程:藝術行政概述、前台服務管理,再到劇場技術之統籌和分工,加上科技表演藝術節等實際執行案例之分享,找來了劇場界擁有豐富實作經驗的授課老師,包含:身經百戰,有過大大小小劇場和藝術節經驗的製作人吳季娟,專業劇場、燈光技術人員黃申全老師,還有廣藝廳舞監廖思琦老師,循序漸進地讓同學們認識了一個藝術節活動從前期規劃到發生的整個過程,透過案例的說明,亦幫助同學了解活動執行上的細節,以及其中可能遭遇的狀況。
圖:2014兩岸小劇場藝術節《台北詩人》劇照
而促使這次參訪活動發生的主角,課程重頭戲——兩岸小劇場藝術節正式被介紹出場,由已執行多年的專案統籌鄭涵文老師,將其活動之源起、節目內容發想規劃、歷年參與人數,發展直至今日,兩岸小劇場藝術節的整體成長……等,作一完整介紹與分析;之所以在命名上稱為「藝術節」,亦顯示了這並不只是個將戲劇湊合成為大雜燴的演出活動,而是讓兩岸的劇場、藝術創作團隊有機會在這個藝術平台相互交流,看到更多不同城市、地方的面貌,激起更多樣的創意靈感。此外,於今年預計結合紀錄片影展,生活街頭微旅行導覽,更讓兩岸小劇場藝術節和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此趟參訪的帶隊老師陳珂也在聽完分享後,以自身觀察,點出台灣在劇場演出,表演者和觀眾之間能夠產生雙向的互動與回應,和現階段北京仍停留於較單方面的,只是走進劇場觀看演出,觀眾與創作者兩者間還是感覺有所距離,此為兩岸表演藝術環境的差異之處;另外,台灣作品較著重個人自我內在的「小清新」風格,和北京放眼大時代的敘事方式亦極為不同。陳珂老師亦於最後,鼓勵同學們去感受歷史,嘗試創作屬於自己時代的作品。
跳脫以往於學校以理論為主的授課內容,同學們表示,透過案例和經驗分享,獲得更多的學習,也更能從中看見台灣藝術活動創新的想法和精神。同學們也提到:「在課程結束後,有身負重任的感覺,好像開始需要為小劇場藝術節與文化大環境作點什麼」。課程即將結束的餐會上,中戲同學從初來乍到即留下深刻印象的北藝大開始談起:「不同於大陸校園裡頭嚴肅的氛圍,在北藝大裡就能有很藝術的感覺」。接著,遵守交通規則、排隊、垃圾分類等生活習慣也被同學視為學習重點之一;課程方面,藝術、戲劇專業知識的相互學習與碰撞,發現不同的藝術創作形式,感受到兩岸以不一樣的方式,卻同樣地對戲劇和藝術展現情感和熱情。這群同學從校園、生活細節裡,真實、深刻地體會了台灣與北京——兩岸文化奇妙之雷同與不同之處,訪談中更聽見了同學們收穫中的感動。
參訪行程於參觀兩廳院、松山文創園區中接近尾聲。由老舊廠房變身為藝文園區的松菸,中戲師生們對於古蹟依此模式之運用及改造感到讚賞與好奇,也深受園區內多元、互動性展覽吸引;而把握難得機會走進國家兩廳院,跟著導覽員詳細地從其歷史背景和發展作了一趟深入巡禮,陳珂老師從設備、舞台形式、營運及演出節目類型多方提問,表示必定將如此完整的運作模式帶回北京場館,作為相互學習之處。
行程最後,同學們就地開啟會議模式,討論兩岸小劇場藝術節的分組與工作內容。這群來自不同地區、身份背景,甚至所學專長皆不盡相同的同學們,只因熱愛戲劇和藝術而聚集在一起,肩負起開啟兩岸小劇場藝術節的關鍵金鑰之使命;看來這趟參訪行程無形間已搭起雙邊連結的橋樑,藉著交流之機會,使得雙方對活動有所共識,更開始逐步朝同個方向邁進。期許成為「兩岸青年戲劇工作者溝通、理解,相互合作的交流平台」,北京中央戲劇學院的同學們與廣藝基金會皆蓄勢待發,準備於今年度「Live Your Life」兩岸小劇場藝術節大顯身手,於是,有了這群來自北京新生代藝術管理者的加入,可謂替小劇場藝術節注入一股活力,能夠看到同學們將這週以來所學之本領,發揮且應用至兩岸小劇場藝術節執行層面,相信除了小劇場藝術節的活動內容之外,雙方相互碰撞所產生出的火花將更加令人期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