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忠衡 (藝文費斯簿電子報第235期)

今年「兩岸城市文化互訪系列─北京週」活動,北京文化局選了三檔屬性各異的節目,除了藝術性突出之外,也各有「奇特」之處。其一是以「跨界演出」為訴求的「鈞天雲合」古琴音樂會,除了傳統曲目之外,也表現和崑曲、太極拳、大提琴、吉他…的即興互動。「北京竹樂團」號稱全中國首創,挖空心思製作各種竹製樂器並組成合奏團,標榜獨有的音色和演奏方式。而知名的「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則排出改編自希臘悲劇的《忒拜城》,要來個東、西方精神感通。

 當我在聆賞古琴與大提琴狂放的對話、或是令人意想之外的竹製樂器時,除了對表演本身的觀察,也間接感受北京藝術家們創作時的心態。藝術創作像一面鏡子,不管內容如何獨立,多少還是反映人們的心理狀態,而解讀這種心態則是饒富深意的事,尤其,可能要拉遠到一定的距離,才能對當下看似五彩繽紛的現況,理出相通的脈絡來。

 想到不久前重看美國百老匯發展史,即使娛樂導向,大蕭條時出現悲憫的聲音,戰爭來臨則揚起愛國旋風,富裕時則盛行溫情主義。我們以為踽踽獨行,其實也是順流飄泊吧。台灣未來的藝術,將往哪個潮流飄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