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任育德
時間:2010/03/01(一)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演出:傅聰/鋼琴
曲目:蕭邦:升C小調波蘭舞曲,op.26 no.1、A大調變奏曲《帕格尼尼的回憶》、升C小調夜曲、四首馬祖卡舞曲,op. 17、C小調葬禮進行、六首練習曲,op.10、升F大調船歌,op.60、兩首夜曲,op.62、三首馬祖卡舞曲,op.63、降A大調《幻想波蘭舞曲》,op.61
傅聰的鋼琴演奏生涯,既以蕭邦成名,亦對蕭邦用心/用情最深最專,演奏會舉行日亦逢蕭邦誕生二百週年,既具話題亦富代表性,是故本次音樂會從訊息公布以來,即為樂界年度盛事之一。
傅聰的演奏曲目涵括蕭邦早、晚年的對照,曲目安排亦富巧思與大師風範,既展現他對音樂的高度自我要求,也顯示對聽眾的熱切誠意。作為藝術家,明知受困手傷多年已造成技巧衰退,卻仍不欲妥協,表現他對藝術的堅持。這樣的堅持放在隸屬早年區塊的曲目,自是無法規避技巧的難題。如在《帕格尼尼的回憶》第一變奏起面臨連串的爬升與跳躍,觸鍵的雜音與音質偏厚重,與全曲要求的甜美、靈巧自有距離。
在《馬祖卡舞曲》op.17四首組曲中,傅聰不愧深諳其節奏與變化之精髓且深得箇中三昧,不過左右手卻也隨著重音的敲擊與體力的耗損漸顯分離,也有短暫失神的情況。到《練習曲》op.10選曲,傅聰從一開始的〈離別〉就以較一般偏快的開篇驚動全場,毫無躊躇與回顧,這讓他在中段以後的連串和聲變化部分的演奏速度就與開篇差異較小,造就一個較為直白但有希望與熱情的〈離別〉。收尾的〈革命〉也意欲塑造青年人的血性激昂情懷,呈現蕭邦的果決、向前看的一面,但或許接近體力與專注度的臨界,也稍顯凌亂。
值得一提的是,傅聰能夠給予大家一場難忘的音樂會,就是成功的向聽眾傳達音樂的意境。在以《戰地琴人》(The Pianist)較為一般所知的《升C小調夜曲》扳回一城,情緒的轉折與情節的呈現,令人驚訝早年的蕭邦竟可有「遣悲懷」般的胸懷。《船歌》的整體氣氛也有「過盡千帆向晚霞」的味道,但筆者以為代表水波潛流的左手節奏稍重。在下半場的兩首《夜曲》op.62-2,傅聰更呈現蕭邦在寫作時「往回看」的情緒,予人綿長悠遠、婉約卻不悲傷的韻味。
下半場結尾終曲《幻想波蘭舞曲》,傅聰意圖將曲中多變複雜的片段及轉折以較具結構的方式清晰呈現,確屬不易,是有濃厚的歌唱性,也是具有個人風格的詮釋。傅聰以《搖籃曲》 op.57作為返場曲其實是相當聰明及智慧的選擇,以此曲的甜美與溫順來讓聽眾與自己在情緒上有所調整,樂曲重點在中弱音與圓滑奏的旋律呈現,自可讓他大展手腳,給予聽眾一個醇美而富有深情與音樂性的結尾及印象。
在如此一場音樂性高於技巧呈現的音樂會中,聽眾既透過傅聰的觀察來理解蕭邦,也同時透過蕭邦來理解傅聰藝術家性格中的堅持。
- Apr 08 Thu 2010 17:19
蕭邦意境的完美傳達 - 傅聰蕭邦鋼琴演奏會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