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週率團到廈門閩南大劇院上演三場《隔壁親家》音樂劇,感觸良多。大門口聚集一群群閤家前來的觀眾,他們彼此哇啦哇啦講著熟悉的閩南語、不捲舌的普通話、長相特徵和台灣人毫無二致,可是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歷史記憶。
所以當我們演出台灣六、七零年代的鄉土故事,有些我們因為熟悉而會心觸動的段落,他們則因疏離而無法立即反應。隨著入戲,觀眾對於不曾接觸的故事內容、創作思維、表現風格,逐漸感到親切而產生認同,散場時幾乎都已破除隔閡,帶著滿足愉悅的笑容。有些朋友告訴我,除了欣賞作品,也肯定台灣延續傳統文化並賦予新生命的努力。甚至有人說,由於本劇讓他們重新領略閩南文化之美,要感謝我們團隊。
當年閩南過台灣,帶來先民和文化。經過一、二個世紀,風潮回湧,由台灣帶去新活水,還是讓我感到欣慰的。大陸經濟發展,表演藝術往往過急的求新求華麗,以致往往忽略了從民間採寶礦的重要。我想,台灣的作品如能帶給他們一些參考啟示,未嚐不是長遠的好事。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