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001.jpg

文 │ 孫家璁

時間:2010/04/09(五)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演出:
安.蘇菲.慕特/小提琴
藍伯特.歐爾吉斯/鋼琴

曲目:
布拉姆斯:
A大調第二號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100
G大調第一號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78
D小調第三號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108


依照我自己聆賞演奏的經驗,大致上可以將演奏家分成以下幾種等級:首先是克服技巧──音樂表演雖然是以「音樂」為重,但演奏者若無法掌握技巧,則即使是有再好的音樂想法,也無從發揮起,所以身為成功的演奏者,對於其樂器所要求的各樣技法,都必需精通俱備。

再來是將技巧與音樂結合,正如上述,音樂才是演奏的靈魂,空有好的技術,但卻無法將其轉化為詮釋音樂內在的工具,則其演奏必然淪為「感官」的享受,而無法引人入勝,並回味無窮。而若是要能被稱為「大師級」的演奏家,則除了要能夠將技巧與音樂相融之外,還得要加入自己理性的意見及情感的發揮,為其演奏賦與生命,建立所謂的「風格」。這類的音樂家在技巧上可達「可所為而不必為」的境界,依照自己的需求,選擇所要的奏法;在音樂上則對樂曲的內涵與形式有充份的理解,進而能由說書者的角色變身成音樂故事中的一員,活靈活現的將音樂呈現在群眾的面前。

不同層次的演奏者所帶來的表演,也會直接影響著聽眾欣賞時的情境,樂友不妨回憶一下,是否曾有過坐在觀眾席中,擔心台上的演奏者不知何時會犯錯;又或是聽完一場毫無瑕疵的演奏卻覺得索然無味?當然最棒的享受,莫過於透過樂器所傳達的音符,感受到與演奏者心靈的交流,完整的接受他(她)對於音樂的見解與感受,而慕特(Ann-Sophie Mutter)4月9號在國家音樂廳的演奏,就呈現出了這樣的層次。

全場安排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奏鳴曲,即便是有著宣傳唱片的考量,但對於演奏家來說仍然是大膽且困難的考驗。這種帶有「學術」性質的音樂會,如果無法帶給聽眾一些想法及感動的話,那麼結果必定是枯燥乏味的。以慕特的等級,自然早已超越只是展露技巧的階段,這也不會是聽眾買票進場欣賞的目的,而當天的演奏,她也不負眾望的展現了為何能在樂壇稱后的實力。
慕特的布拉姆斯是充滿個人特色的,尤其是近來她以無揉音的方式來處理樂句中小聲及伴奏的片段,所帶來的音響效果相當讓人驚豔。有趣的是,同樣的方式在唱片錄音中顯得突兀,但在現場演奏上卻能和音樂起伏融為一體,加強了情感的對比。就如同海飛茲的演奏在現場和聽錄音時音色上有很大的落差一般,慕特的現場演奏和唱片相比,也是別有一番不同風味。

整場演出可以清晰的聽到她對於樂曲的思考邏輯及分析方式,而演奏的技巧則成為輔助的工具,幫助她達成她的想法。也許有些人會不認同她的風格,但至少在仔細聆聽她的演奏後,會清楚了解她的特色及詮釋的來由。伴奏歐爾吉斯(Lambert Orkis)和慕特的搭配在默契上是無可挑剔的,只是就個人的風格而言,他要比慕特弱勢了許多。

記得前些年一度傳出慕特要在幾年後退休,從這場演出看來,以其客觀的條件,只要她願意,演出生涯至少還可以用「十年」為單位計。喔,有人懷疑她的技巧是不是因為年紀漸長而有所衰退?她在安可所表演的三首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應該可以證明,技巧對她來說,仍然是「可所為而不必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