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孫家璁
時間:2010/06/15(二)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演出:
約夏.貝爾/小提琴&指揮聖馬丁學院管弦樂團
曲目:
貝多芬:《柯里奧蘭》序曲
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64、貝多芬:A大調第七號交響曲,作品92
樂團開始有固定的全職指揮,在古典音樂的發展史上,大概出現於19世紀以後。在那之前,由於樂曲的規模及樂團的編制不像現在這麼龐大,指揮的工作常常是由首席小提琴手來兼任。然而進入古典後期乃至於浪漫前期,管弦音樂的複雜度與日俱增,指揮的重要性也就隨之而起,並慢慢發展成為在器樂演奏之外,另一個音樂表演上的專業技能。
小提琴名家約夏.貝爾(Joshua Bell)及來自於英國的聖馬丁學院管弦樂團(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6月15日於國家音樂廳帶來了一場很有意思的表演。他們仿照早期不設指揮的演奏方式,由貝爾擔任首席小提琴手並行指揮之責,帶領樂團演出兩首貝多芬的作品──《柯里奧蘭序曲》、第七號交響曲,及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首先,這三首音樂都可歸類在浪漫時期,以不設指揮的方式演奏,大大挑戰著團員彼此間的默契與合作;再者以客席獨奏家來擔任首席小提琴手並指揮樂團演出,更加深了演奏上的難度。
音樂會以《柯里奧蘭序曲》拉開序幕,在曲式結構上,這或許是當晚曲目中最適合以無指揮方式演出的樂曲,而貝爾及聖馬丁學院管弦樂團也帶來了相當精彩的演出,絲毫不遜於一般設有常任指揮的表演團體。聖馬丁學院管弦樂團成立於上個世紀的60年代,在創始人馬利納爵士(Sir Neville Marriner)的帶領下,不論在演出及錄音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但他們其實並不是一個如奧菲斯室內樂團(Orpheus Chamber Orchestra)那樣專以不設指揮來演出的團體,因此這次以如此「不尋常」的方式來作表演,所展現出來的高水準,實在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孟德爾頌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是浪漫時期最重要的小提琴創作之一,同時也是一首兼具優美旋律及豐富內涵的曲目。貝爾的演奏,在技巧上表現的讓人激賞──不論是在協奏曲或安可的魏奧當(Henri Vieuxtemps)的《洋基歌》都是如此。協奏曲第一樂章的華彩樂段使用的是自己編寫的版本,在風格上完全掌握了樂曲行進的氣氛,不但帶給聽眾驚喜,也絲毫沒有破壞音樂的完整性。然而第三樂章在快版部份的演奏卻讓人感覺到稍許的不安,以平常再快一點的節奏來作呈現,雖然充分的顯露出了獨奏者優異的琴技以及增加了樂曲的華麗及刺激,但卻犧牲了結構上在內聲部間的對位及平衡,也不免讓人在心中出現疑問:如果設有指揮,他(她)會允許用這樣的速度來表現嗎?
下半場的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堪稱是當晚演出的最高潮。素有「酒神交響曲」之稱的貝七,即便是有指揮帶領的樂團,都是很難被征服的曲目。貝爾及聖馬丁的演奏,不論在技術及詮釋上都掌握得宜,尤其在終曲樂章將音樂中那種狂放不羈的曲風充分的給表現了出來。對聽眾來說,透過團員間彼此用肢體及眼神交會的溝通方式,聲部間的關係也因著視覺上的影響而感覺更加的密實與緊湊,這恐怕是設有指揮的樂團,所無法展現出的獨有魅力。
究竟有指揮或沒有指揮的演奏,何者為佳?在這晚的演出之後,或許又是個讓人費思量的問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