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02.jpg

文 │任育德

時間:2010/04/17(六)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演出:
帕斯卡.羅傑/鋼琴

曲目:
蕭邦與法國作曲家(佛瑞、德布西、拉威爾、普朗克)的夜曲、圓舞曲、馬厝卡、練習曲、前奏曲、敘事曲(含蕭邦《第四號敘事曲》)等作品交錯演奏


羅傑(Pascal Rogé)無意呈現全場蕭邦音樂,而以最專精的法國鋼琴音樂曲目為核心,著重如何呈現蕭邦和法國鋼琴音樂的關聯。因此如何安排曲目與銜接便是成功與失敗的第一因素。他以曲類、調性、音樂性格為核心的設計系列組曲富有巧思,具體表達法國鋼琴音樂的精髓與美感。「不為炫技,為樂趣而彈」,應可說是本音樂會的註腳。

羅傑成功之處在於具體描繪不同作曲家樂曲中的音樂個性,具備明顯的音色差異,因此在共同的精緻、優雅的外觀中,卻自有個性與意趣,既有區別,也形成萬花筒一般的多變效果。每首組曲別有洞天,內部看似短小,之間又富變化,可使聽眾專注。他不刺激觀眾的視覺與聽覺臨界,相反地,他要求觀眾領會琴音從極弱到強之間的差異,音符及休止符之間的停頓與空間感,講究氣氛的鋪陳、氣韻的生動、音色變化的靈巧多變、作曲家的音樂內涵,讓聽眾自然忘記時間的存在,全心融入他塑造的情境。

羅傑的基本音色清澈而不虛不尖,觸鍵乾淨,踏瓣使用節制而細膩,在不需艱難技巧的蕭邦《升C小調圓舞曲》op.64-2,大膽卻優遊自在的使用彈性速度所製造的沙龍效果,在現場氣氛下顯得從容雅緻、純粹,令人興起「Play for fun」之感。較少在現場演出的德布西《馬祖卡》、《敘事曲》,在他手下呈現德布西「將越橘轉淮枳」的創新能耐。蕭邦《練習曲》op.25-1後接續德布西《練習曲》第2冊第5首〈雙重琶音〉絲毫不顯突兀,卻極為流暢,令人驚異作曲家竟有如此心意與韻味相通的一面,顯示他既成功在蕭邦與德布西之間轉換,也展現選曲與排列的細膩心思。
下半場著重對比蕭邦與德布西《前奏曲》。能在一整場音樂會中聽到如此多的德布西,顯示羅傑對德布西在法國鋼琴音樂寫作意義上的見解與偏愛。曲目組合順序如同短篇結集,從其《前奏曲第一冊》抽四首,《前奏第二冊》抽三首演出。每曲之間銜接自然順暢,令人驚奇又驚喜。如將〈月映樓台〉銜接〈阿納卡普里山崗〉,二曲對比極大,現場演出時遵守基本規範之餘卻不受譜羈絆,將前曲速度放慢,更可充裕琢磨音色與踏瓣運用,使現場演出效果甚佳。

在此氛圍中彈出一首法式美感的蕭邦《第四號敘事曲》也就是意料中事。他的手指技巧較兩年前來台時稍有衰退,但仍呈現蕭邦音樂中的高貴感,終曲部分也夠暢快,這是富有個人風格,但不一定為大多數人所習慣的演出。他的鋼琴擺位朝舞台內側,期盼在大型廳製造小型廳的親密感,這容易導致中後排的樂友在聆賞他製造的音樂效果上會打折扣,特別是開場的佛瑞《第一號夜曲》,即便他呈現作曲家暗沈與明亮、左手渾沌的頑固音型節奏,但是右手細節的變化在環境音響限制下容易遭到忽略,稍嫌可惜。

這是一場演奏者十分用心呈現「法國音樂美在那裡」的音樂會,既展現演奏者紮實的技術與音色控制力,曲目的設計安排更值得音樂科班的學生多加省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