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忠衡  (藝文費斯簿電子報第278期)

 

我和蕭泰然老師交往的時間不長,但剛好落在1996年黑名單剛取消,他將歸台灣而未歸的關鍵時候。雖然他的親友積極安排,但他心臟病嚴重,一度危及生命。台灣樂壇當時已傳聞有位流亡海外的「重要音樂家」即將返台,但這件事的份量確實不如想像中受重視。一方面蕭老師去國多年,台灣樂壇對他已經生疏;二則台灣樂界對他本來就若即若離,不拒也不迎。我即便經營音樂媒體(「音樂時代」雜誌),對蕭老師的認知,也僅止於一個「異議份子」。

 

值得注意的是,熱心傳遞蕭老師訊息,安排他返鄉的,一位是鋼琴家蕭唯真,一位是林衡哲醫師。透過當時還不很方便的海外聯繫,音樂時代雜誌幾個月內陸續做了幾次專題報導,包括蕭唯真老師的第一手訊息,以及林醫師非常詳細的音樂會報導和評論。我想,這確實是蕭老師重返台灣前很重要的發聲。

 

蕭老師返台後,我才初次和他見面,和印象中的異議人士印象完全不同。在一次餐會中,聽他和家人、護送他返國的友人談了很多傳奇事蹟。這些事蹟非常神奇,讓人不得不讚嘆人間造化的巧妙。蕭老師虔誠的宗教信仰、曠達物外的心胸,大概和這些歷練很有關係吧。蕭老師不是革命家,尤其政治環境開放後,遍地大異特異,他那溫和敦厚的人品,更是想異都異不起來。私底下,蕭老師只有一顆純樸如赤子般愛音樂、愛鄉土、虔誠的心。當年離開台灣只是一些私人因素,所以把他形容為政治人物實在冤枉,嚴格來說,他只是因作品特性,被當年異議族群所喜愛或代言而已。現在他被各陣營同時推崇,當年的政治屬性就不復明顯。

 

於是,現在回歸到音樂層面來欣賞、衡量蕭老師。究竟他的特點在哪裡?在台灣音樂史扮演什麼角色?成因又如何?

 

我必須說,造化弄人,他是個被「黑名單」隔絕,意外被「保鮮」的音樂家。熟悉台灣樂壇的朋友都知道,過去的音樂界,尤其所謂的作曲界只是個小圈圈,可能規模不比一個幫派大。但是派系、幫規、倫理…少不了,所以藝術標準往往是意見領袖說了算,各種「主席」、「委員」、「顧問」名銜,翻來覆去就是那幾個。當年叱吒風雲人物,現已成過往;只是當年人在系統下,不低頭也難。

 

在蕭老師的音樂生涯即將發展的時候,他出國了,被畫入黑名單了,與本國系統切割了。於是他成了海角孤鳥,台灣島內音樂生態完全影響不了他,他也就樂得順興而走,塑造出「台灣拉赫瑪尼諾夫」的風格。二十年後返回台灣,話題光環又維護了他,蕭老師便一枝獨秀的自成體系。奇特的是,蕭老師的音樂內涵是強烈「愛台」的,而這種情緒來源是因為「離鄉」。他的音樂肯定是很台的,但卻不是很台灣體系的。聽他的音樂就像聽蕭邦的波蘭舞曲,帶著因時空造成的「永恆異鄉」感。有時覺得近在眼前,有時又覺得遠在天邊。

 

蕭老師1938年生於高雄,自幼接觸教會音樂和古典音樂,五歲學鋼琴,七歲即公開演奏。後來進入師大音樂系,日本武藏野大學。1967年返高雄從事教學、演出和創作,1977 年因財務糾紛移民美國,經營藝品生意。經過一段暗淡日子, 1986進入加州州立大學音樂研究所進修作曲。約在此時,蕭老師與海外異議人士相處密切,他所創作兼具台灣風格、西方技巧、浪漫精神的作品,非常受到這個族群的喜愛和支持。蕭老師擔任「台灣人文藝協會會長」及「台灣人音樂社」負責人。

 

在美期間,蕭泰然以「台灣歌謠」傳揚者自居,以其為題材譜寫多首改編曲,並創作台灣題材的新歌謠,如《出外人》、《嘸通嫌台灣》、《遊子回鄉》。1980年因創作《出頭天進行曲》而被國民黨政府列入異議份子。1988 1990年陸續完成《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50》(林昭亮與聖地牙哥交響樂團首演)、《C大調大提琴協奏曲Op.52》(歐逸菁與台北縣交響樂團首演)、《C小調鋼琴協奏曲Op.53》(湯崇生與溫哥華交響樂團首演)三部大型協奏曲,日後也成為他的代表作。1993年蕭泰然開始創作紀念228事件的大型管弦樂《1947序曲》,其間因心臟大動脈血管瘤破裂緊急送醫開刀,一度有生命危險,所幸終獲痊癒。

 

1995年台灣政治氣候大幅和緩,在各方期待之下,蕭泰然返國定居,並立即活躍於台灣各大音樂會場。各種褒獎隨之而來,如台美文教基金會人文科學獎、台北市文化獎章、第十屆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獎、2004並獲陳水扁總統頒發第八屆國家文藝獎。

 

蕭老師作品大都深情、華麗、浪漫、優美,但多年來評價一直處於過譽與過貶之間,論者往往抱有立場成見,無法客觀評量。但是近年他的作品搬演機會愈來愈多,包括國家級的音樂團隊如NSO的「旅人之歌」系列,有聲出版品也已經不少,讓愛樂者能回歸平常心來欣賞品味。

 

蕭老師最大貢獻,是在一面倒的台灣主流學院派之外,樹立一個不受潮流左右者的典範,為台灣樂壇提供一種獨立典型,提供特有的浪漫風格作品,使台灣的作品光譜得以完整。可惜因為健康狀況,晚年的蕭老師創作力大不如前,而鄉愁的動力也因為返台而稀釋,之後投入更深度的宗教情懷,把台灣宗教音樂提昇到可觀的藝術境界,也算是另一面向的貢獻。

 

蕭老師的作品作為「鄉愁」被濃縮與宣洩的管道,把具象的台灣音樂原素和風格大量放到作品裡,是一項特色,但未必全然是一項優點,有時反而還成為想像空間的限制。而創新精神不足,手法傳統保守,也多少影響了作品的獨創性。價值終究還是要靠最後呈現的效果論斷。他的三部管弦樂代表作(三大協奏曲),都相當華麗、浪漫、優美,可惜仍有不少不夠圓熟、對西方名家的仿習之處。蕭老師是個軟心腸的好人,他的作品其實沒有真正英雄式的大度。用心、精細、誠摯、浪漫、深情,是蕭老師最寶貴的地方,而他真誠、創作不懈的人格,也是給台灣樂壇後輩永遠的榜樣。

 

 

 

更多資訊
--廣藝基金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