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O與白建宇  

文:任育德

 

時間:2011/06/12(日)14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指揮:呂紹嘉

鋼琴:白建宇(Kun Woo Paik

國家交響樂團

 

曲目:

西貝流士:《海之女神》

盧托斯瓦夫斯基:管絃樂協奏曲

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NSO在呂紹嘉客席指揮時,有不錯的口碑佳評。在呂紹嘉擔任音樂總監之後的節目及演出曲目,也確實展現一番往二十世紀中後期音樂拓展的雄心壯志。評者終於有機會親身在台灣聽到一場全部創作於二十世紀,但音樂風格對比明顯的音樂會,心中已先為此振奮不已。

西貝流士的《海之女神》在印象派樂風的影響之下創作,卻不忘另闢蹊徑,展現北國險峻海岸之獨有風情,儘管當時的創作風氣已有所轉變,創作者仍展現其美學的堅持與堅信,「真」是最重要的一面。演出者和指揮也掌握住此層特質,在場聽眾可以感受到台上所有人聚精會神地共同呈現與創造音樂與聽眾的交流。這種精神態度持續到波蘭作曲家盧托斯瓦夫斯基的《管絃樂協奏曲》,應該可說是全場最大驚喜。該曲風格前衛,是作曲家上演機率最高,也相對最為動聽之樂曲,對於打擊樂、木管的配合度要求甚高。對樂器各層音色如何堆疊相當講究,因此如何精密契合一體對樂團是嚴峻考驗。當日NSO的打擊樂組及木管表現角色鮮明,銅管組不憚展現氣勢,弦樂組也夠整齊足以展現樂曲的精密結構,讓音樂一步步攀登上情緒高潮。三樂章的音樂表現,確實讓這已經步入成年期的NSO展現一定成熟度,也令人抱持走向更好發展的期許。

下半場作為宣傳主戲的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NSO和白建宇再度合作,站在平行的角度上互相競爭,呂紹嘉指揮樂團地位強勢,用意自是要增添音樂的張力,從此解讀也有其道理。所有艱難的鋼琴技巧及大塊堆疊的和絃目的並不只在炫技,更重要的在於真心地探索音樂中幽微情緒轉折,從低盪到高潮之間的擺盪。霍洛維茲演奏中所展現的獨具魔性魅力的特質確實是他人難望項背者,卻非唯一的詮釋可能。白建宇即採取相對平實,甚至可說是低調的詮釋方式,並不披肝瀝膽般的剖陳,卻能順任音樂結構的走向,讓音樂結構帶出樂曲本身所可及應具備的情緒轉折力量,理性與感性兼備,對音樂高度理解與誠實令人嘆服及讚賞。在大部分的時刻,鋼琴往往面臨和樂團之間的音量挑戰,如何不被「吃掉」對鋼琴家也是一重考驗。上次在台北能做到這層穿透度表現者,以馬祖耶夫與聖彼得堡交響樂團的合作,當屬其一。本次白建宇也值得一提,他的琴音確實可以鑽出作曲家及樂團設下的重重「音障關卡」而不被「吃掉」,相當不易,所耗費的體力及心力更難以估計。在這種繁重的表現之後,疲累的鋼琴家仍耐心簽完所有簽名會的唱碟,更見演奏家做人之樸實與貼心感。

但是,為什麼作為宣傳主軸的樂曲比起上半場表現,對評者而言是相對平淡?或許在於排練次數的問題,也或許與演奏者在連兩天重曲目的音樂會中,對音樂的相當熟稔之後,不自覺地閃神有關,也或許與鋼琴在樂曲重和弦的威逼下出狀況,讓鋼琴家感覺控制困難有關。在場樂友多少會發現,台北場在第一樂章及第三樂章,鋼琴與樂團之間在競奏之餘,偶有不完全能夠切在一起使音樂張力順暢無暇的延續,鋼琴與樂團之間無法一致合到作曲家所要的「點」,這對於音樂整體的詮釋效果多少打了折扣,或許也是使得整體感覺不若上半場突出的原因。總體而言,本場音樂會以價位及現場經驗來說,仍有其可貴之處。評者也期望再次看到演奏家再次來台演出,展現其平實而有個人堅持的音樂理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