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布魯克納照片.jpg 


文 | 孫家璁

時間:2010/09/25(六)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演出:
指揮,呂紹嘉
大提琴,阿爾班.蓋哈特
國家交響樂團

曲目:
魏本:六首管弦樂小品 
海頓: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 
布魯克納:第四號交響曲

現代音樂用聲音和節奏來取代旋律的方式,長久以來一直受到大多數觀眾嚴厲的對待。然而,作為音樂發展進程中的一塊,這樣的音樂還是有被認識的需要。本季在國家交響樂團(NSO)的樂季規劃中,總監呂紹嘉特別安排了數首「第二維也納學派」-荀貝格、貝爾格、魏本三位十二音列(無調性)作曲家的作品。ㄉ然為顧及聽眾的接受度,每場音樂這類型的曲目長度不會超過20分鐘,並一定會佐以其他古典、浪漫時期的樂曲來沖淡其艱澀。9月25日是這樣安排下的首度嘗試,端上的是魏本所作《六首管弦樂小品》,安排在音樂會的開端且每首曲子又平均不會超過4分鐘,不但能讓聽眾領受到不同的音樂語言,也為之後的節目作了很好的暖身。

緊接在魏本之後登場的,是比他六首管弦樂曲還要早了約莫150年完成的海頓的C大調大提琴協奏曲,而兩者之間不論是在年代還是樂曲風格上的反差,正是這個「維也納世代對話系列」所要傳達的主軸思想。有趣的是,這首古典樂派時期的作品,也是NSO開季頭兩場的音樂會中,唯一一首非浪漫或現代的作品。

記得有一次在國外聽音樂會,中場休息時和旁邊一位愛樂朋友聊起天來,談到判別一個樂團好壞的標準,他這麼說道:「能將莫札特音樂演奏好的樂團,是絕對不會差到哪去的。」後來思索了一下,覺得他說的頗有見解。像是莫札特、海頓,甚至是更早期作曲家的作品,在少了起伏劇烈的情緒包裝下,反而比起許多浪漫或現代樂派的作品,更赤裸的將樂團的基本工夫-節奏、音準、音色、整齊等展現在聽眾的面前,再甚者,好的樂團還要能將不輸給詮釋浪漫樂派作品的那種能量與情感,巧妙的投注在一連串看似平凡無變化的音階音形中,如此才能夠達到「引人入勝」的境地。

我必需誠實的說道,在兩場音樂會中,這首曲目是我最無法集中注意力聆賞的一首,樂團的基本工自然不在話下,大提琴獨奏者的技巧與個人魅力也十足,只是整首樂曲下來並沒有像前一場的馬勒或像本場音樂會接下來的布魯克納一般這麼的吸引人,也無法感受到太多的情感流動,而當共鳴無法產生時,許多演奏上的瑕疵,就反而被放大開來了。

重頭戲的布魯克納第四號交響曲,再度重現了前一場馬勒第五號所受到大家讚賞的精彩。如果聽眾沒有敗給時間而喪失專注,便會感受到在呂紹嘉的指揮下,整首樂曲的起承轉合,透過樂團的演奏,完整而立體的呈現在大家面前。這也是從馬勒第五到布魯克納第四號的兩場演出中,我對於呂紹嘉和NSO這個新組合所留下最深的印象-那就是無論在結構多龐大或複雜的樂曲中,音樂的行進不再是毫無方向或是難以捉摸,而是整齊並堅定一致的迎向終點。在過程當中,指揮固然是扮演領頭最重要的角色,但若得不到樂團所有演奏者的信任與支持,那麼迷失與翻覆當是可預期的結果。不過這樣的情形當晚並沒有發生,在布魯克納以緩慢的步調用音樂來迎接天國,呂紹嘉也以手中的指揮棒不徐的帶領大家前進,並成為樂團演奏中的一盞明燈,彼此互相支持而成就了一場高水準的演出。

音樂會後如雷的掌聲為NSO今年的兩場序幕音樂會作下了很好的註腳,在這些讚美中有肯定更帶有對這個組合的高度期望,相信以建立在他們之間的信任感為出發點,NSO與呂紹嘉不但不會讓大家失望,還將會許下一個更美好的承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