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5577.jpg 

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的第「1」個兒子

 李天祿老師傅曾在《戲夢人生》一書中感嘆自己身世的淒涼,四代四姓,這樣傳宗接代的觀念與入贅習俗,開啟了李天祿傳奇的人生。也因為這樣,身為長子的陳錫煌因為父親入贅的關係而從母姓,於是,種下了他在布袋戲世家裡的原生命運。弟弟李傳燦成了李天祿老師傅一手創立的「亦宛然偶戲團」唯一正宗傳人,當然沒有豪門爭權奪利的過程,也沒有王子復仇的戲碼上演,陳錫煌只是安安靜靜的,開始思考自己的偶戲人生。

他想走自己的路。老師傅在承繼傳統多年之後,逐漸跨越語言的藩籬,以一種新的表演型式走向國際接軌的道路。

第「1」個融和現代戲劇元素的布袋戲大師

 幼年的陳錫煌大部分時間跟在父親李天祿身邊,邊看邊學,他雖然受到父親啟發,卻不固守傳統,從改變戲偶衣裳開始,極力為布袋戲尋求一條新的發展途徑,像傳統前擺短後擺長,經過他改良後,戲衣前長後短的偶操弄起來更得心應手。

向來接受新觀念的他,2006年與台北大稻埕偶戲館合作演出新編掌中戲《馬可?波羅》。那年,七十五歲的陳錫煌說,「戲如果沒有搬演下去,布袋戲的傳承就斷了」,所以他要做。現代劇場強調寫實,視覺效果多樣,再加上通俗化的口白,比較容易吸引觀眾。大量運用逗趣的肢體動作之外,連男女擁抱、親吻等動作都搬上戲台,他並不介意,「看尪仔相親」他說,「戲的創新也很有意思。」

一輩子投身於傳統,八十高齡的他還能用一種開放的心態來接受新鮮事物、吸收新奇元素;不僅如此,他自己還可以親身參與、積極推廣,這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2007年在國家劇院,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新銳藝術家合作傳統藝術新編劇目《重別》,嘗試著把布袋戲與音樂、舞蹈、西方偶戲共同結合起來。這種比年輕人更加積極的開拓精神,是陳錫煌讓人折服的原因。

第「1」批進入校園從事傳統表演藝術傳習的布袋戲演師之一

2007年新聞報導:「布袋戲宗師李天祿傳人陳錫煌收徒」、「法國美女三跪九叩」。能夠想像的是,多年的各國表演以及陳錫煌老師傅獨樹一格的精湛技藝,吸引了不少對台灣偶戲文化心生嚮往的外籍人士。

從1984年開始,在父親李天祿的鼓勵下,陳錫煌與弟弟李傳燦、師兄弟林金煉、陳森露、李順發、楊財明等藝師,至莒光國小傳教布袋戲表演技藝,他們是全國最早進入校園,從事傳統表演藝術傳習的布袋戲演師,在全無資源的荒土上為布袋戲傳薪種下第一顆種子。

今年已經八十歲的他,身體依舊健朗,始終掛心著台灣的布袋戲文化,「一定要想辦法把它保留下來呀」他說,「如果說布袋戲學得好,就可以保送高中或大學,那麼大家都會搶著來學了。」陳錫煌道出他對台灣本土教育的期望,也點出台灣教育對本土文化藝術的保存與流傳都不夠重視的問題。 

未來,台灣唯「1」兩項國家肯定頭銜加持的傳統藝術大師

一直到這幾年,國家文化單位才開始漸漸重視這些快要失傳的傳統藝術。獲文建會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被視為台灣版「人間國寶」的他,對戲偶滿懷敬重,從不說「玩布袋戲」或「操偶」,而是說「請偶」;在他眼中,每尊戲偶各有個性,要虔心對待,才能「請」出他們的靈魂,「有靈魂才會好看」。「每個角色都有靈魂,請偶時要把精神放進去,靈魂才會出來。」80歲的陳錫煌凝視手中小旦戲偶,滿臉疼惜。

陳錫煌能將戲偶演得栩栩如生,除了八旬猶靈活的雙手與生動口白,還因為他持續改良戲偶、戲服,讓戲偶更好操作。他製作的戲服及帽盔,在業界享有盛名,無可取代到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已為他報名重要傳統藝術「工藝類」保存者,若再獲肯定,便是台灣唯一兩項「人間國寶」加身的藝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