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001.jpg 

文  | 任育德

時間:2010/07/07(三)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演出:
蓋瑞克.歐爾頌(Garrick Ohlsson) / 鋼琴

曲目:
蕭邦:《第二號即興曲》
《第三號敘事曲》
《幻想曲》
三首《馬厝卡》(作品七之二、三與作品三十之四)、
《第三號詼諧曲》
《船歌》
《第三號鋼琴奏鳴曲》

 


暌違臺灣九年以後,身形魁梧的蕭邦鋼琴大賽得主歐爾頌於今年七月在臺北排出全場蕭邦曲目,可堪稱是2010上半年最精彩的鋼琴演奏會之一,音樂會曲目跨越了蕭邦鋼琴創作作品中的奏鳴曲、幻想曲、船歌、馬祖卡、詼諧曲、敘事曲等,顯然是相當用心、重量級與展技兼具的設計。

歐爾頌是一位具有定見,執行及落實能力兼備的演奏者,在他手下的蕭邦並非音色多變、陰柔、呢喃自語式的心靈對話,音色變化雖有限,卻流露高度自信,濃厚陽剛特質、雄辯滔滔的風格,相當具有一致性。全場演奏風格的代表或可以《幻想曲》op. 49的演奏做為說明。該曲一起手就是語氣堅定而強烈的左手節奏,分明的對位演奏手法,與鮮明響亮的和聲處理,展現大開大闔氣勢,使全曲織體形成巴赫與拉赫曼尼諾夫雙重風格的複合體,顯現蕭邦音樂精神「承先」及「啟後」的雙重面向。幾個大塊的區段,各自聽起來有其美感,展現演奏家切割與組合的想法,組合後的成品則在整體性稍不具說服力,幸好在演奏家對整體音樂具有高度掌控能力下,尚不致崩潰與支離破碎。趣味的是,規模越宏大的曲子,演奏家可以採用越富麗、強烈的重音與手法去處理,也意圖在一般安全牌的演出之外,放上些變化,達到突出的音樂效果。

歐爾頌在《船歌》的演奏,所選用大骨架、強勢的推進音型,以作為行船水波的基底,流露出「捲起千堆雪」的氣勢,暗潮波濤層層襲來,已超越蕭邦音樂本身的承載,屬於演奏者本身的「再創造」,不過在現場演奏的當下,確實懾人心神。演奏者下半場曲目中最精彩的演奏,當是《第三號鋼琴奏鳴曲》op. 58。最為精彩的部分當屬第三及第四樂章,第三樂章主題轉換之間使用的淡出手法,在現場演奏確有新意,同時塑造出一種時間凝結的美感。第四樂章一開始的Presto(急板)效果,也確實令人訝異,如此老辣的狂飆,快、狠、準兼備,中間轉折稍有降速,仍能一氣呵成,在此番毫不遲疑的強勢氣氛主導之下,達到正規曲目的最高潮結束,是相當不錯的結尾。正規曲目結束之外的另一高潮,其實應當是《升C小調練習曲》op.10 - 4的演奏,樂友可能在錄音室演奏中聽到無瑕、經過剪接後製的飛快演出,但是要能在現場演奏中,尤其是耗費心力的《第三號奏鳴曲》之後,立即聽得快速狂飆高難度的該曲,應該是演奏者熱力的成功展現。全場唯一不「蕭邦」的音樂,當是拉赫曼尼諾夫《升C小調前奏曲》op.3 - 2,在演奏者手中氣勢宏大,附有戲劇張力,正是一個與全場音樂氣息一貫呼應的演出,也是一個相當大器的收尾。

筆者以為,歐爾頌的演奏在處理樂句與小節的根音,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遭到忽略,減弱樂句之間的連結感,左右手之間也產生不盡協調之感,此舉令筆者感到困惑。舞曲左手節奏的處理,在現場演奏中少了動感,與舞蹈節奏感的衡量要求有所脫離,或許又是比較可惜之處。特別是第一首返場曲的《圓舞曲》op. 18,相對其他曲目則顯得相對低調與平淡,但也算是全場中難得相對「柔軟」的演出。

歐爾頌現仍處於藝術生涯高峰時期,本地樂友能親眼見識此番演出,已是一大福氣。他下次來臺,若以俄國曲目(如史克里亞賓、拉赫曼尼諾夫)為曲目核心,自是萬不可錯過的演出,只希望再也不要讓樂友望眼欲穿又九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