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MG_4445.JPG

很多人不曉得「音樂劇」到底是什麼?是一種表演方式?是一種劇碼?還是一種劇場?近年來,音樂劇電影的竄紅,如《芝加哥》、《髮膠明星夢》;加上越來越多百老匯經典音樂劇成為舶來品,如《貓》、《歌劇魅影》、《媽媽咪呀》;台灣也陸陸續續開始創作原創的中文音樂劇。「音樂劇」絕對是值得去深究的一門學問!因為它不只聚集了表演、文學、音樂創作者的熱情,更結合了演員的各種可能性在舞台上盡情揮灑,讓音樂劇成為最富渲染力、最多元、最具挑戰性的表演形式!


山姆大叔的驕傲

提到音樂劇,大家很容易就聯想到美國、紐約、百老匯。沒錯!雖然不是只有美國有音樂劇,但是若不是美國這個多重刺激、自由的大熔爐,或許就沒有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精采的音樂劇了!因此美國人可以很自豪的說:「沒錯,音樂劇是美國的本土文化產物!」百老匯音樂劇可以說是美國文化歷史的縮影,而就像這個國家一樣,音樂劇也是一個「大熔爐」。

1866年,有一個巴黎的芭蕾舞團原本要在紐約演出,結果演出前劇院發生火災、赴之一炬,一個劇院經理就立刻利用這個機會,攬用這個芭蕾舞團的舞者到他即將上演的劇碼《黑魔鬼》上演出,在那個內戰剛結束的美國,這些歐洲來的年輕長腿舞者對美國人的吸引力和誘惑力是相當大的!於是這樣的「雜耍歌舞秀」,就此一發不可收拾。幸好在藝術內涵上,歐洲風格的小歌劇還有與「雜耍秀」抗衡的影響力;也開始會有人開始認真構思劇本,諷刺時政。就這樣新鮮的「時事諷刺劇」和壯觀的「羽毛美腿歌舞團」佔據了20世紀的前20年,其中也多虧了爵士樂和爵士舞步的加入,直到1927年的《Show Boat》,開創了以敘事為導向的劇本音樂劇(book musical)類型!該劇也成為音樂劇的成型標誌。


_MG_4157.JPG

音樂+戲劇+舞蹈 = 音樂劇

因為前一時期藝術家們的努力,音樂劇擺脫了主題膚淺、情節鬆散、炫燿歌舞、賣弄色情的早期製作套路,走上了一條主題深刻、情節生動、風格健康、樂觀向上的發展之路。許多作曲作詞的創作天才在40年代開始嶄露頭角,像是Cole Poter就是這個時期的音樂劇大師。這時的百老匯音樂劇更加強調「故事性」,在著名的小說中尋找靈感成為流行,像是改編自莎士比亞小說《羅密歐與茱麗葉》的《西城故事》,而百老匯音樂劇終於在這時將戲劇、音樂、歌曲、舞蹈整合在一起。

進入到80年代,音樂劇更加風行,像四大名劇《貓》(1982)、《悲慘世界》(1987)、《歌劇魅影》(1988)、《西貢小姐》(1991)這種大成本的劇作,絕對少不了精心的策劃和製作,電腦科技的介入以及日益精進的舞台設計,《歌劇魅影》的水晶燈、《悲慘世界》的大型旋轉堡壘、《西貢小姐》的直升機,製作人可以輕易地替觀眾打造夢想。然而,這種製作費龐大的音樂劇,一方面雖然可以帶動音樂劇市場的繁榮,但另一方面也扼殺了許多值得重視的作品。像是美國的鬼才史蒂芬‧桑坦的作品雖然精湛絕倫,但就是沒有四大名劇那麼普遍和有名。而拜電影工業所賜,終於得以反擊,像是《吉屋出租》、《夢幻女郎》等,許多百老匯相當優秀的音樂劇靠著影像,一步一步推展到全世界。


25839_107704895927980_105278422837294_113038_587440_n.JPG

外百老匯的迷人丰采

外百老匯音樂劇相對於百老匯音樂劇;如同地下樂團之於流行樂團;如同獨立製片電影之於商業電影,其規模及成本通常都是百老匯音樂劇製作的縮小版。在百老匯這個地區周圍有許許多多小劇場,而這些劇場每個月都會各種不同的劇碼推出,其中當然包含了音樂劇。

由於成本少,製作小,外百老匯音樂劇的作品,演員通常都6~10人左右(甚至有2個演員的作品),舞台設計也都精簡。但也因為成本不高,願意投入製作的團隊便增加,相對的作品量便極多,創作的內容包羅萬象。因為作品量多,其中不少極為優秀的音樂劇,因為上演之後聲名大噪被拿到百老匯重新搬演。而在這次的嬉春藝術節中,由曙光劇團所帶來的《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正是外百老匯的代表之作,想要親身體驗音樂劇的魅力,可千萬別錯過這場演出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