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的那一天1小時候總是期待著快快長大,低年級希望趕快變高年級的大哥哥大姊姊,總是感覺懂事又可靠;國中時時希望趕快上高中,嚐嚐漫畫裡多采多姿的社團生活與青澀的戀愛滋味,「我的志願」是永遠不變的作文題目,讓我們含著利百代的鉛筆,看著桌面上的方格作文紙,想像著「長大的那一天」。

長大的那一天3  

8/22、23在廣藝廳演出的《長大的那一天》,「飛人集社」【小孩也可以看】系列的二部曲,也是廣藝基金會2012年的委託創作作品,這個系列的靈感來自於一個媽媽最溫柔的床邊故事,旅居法國的演員周蓉詩,帶著女兒往返台法兩地,深切感受到東西方的思考差異。尤其,在法國的兒童劇場往往考慮的不是「說教」,而是給予想像。面對女兒長大過程中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興起了和導演石佩玉,一起創作以生命輪迴為主題的偶戲,希望能將法國經驗植入台灣創意,不但思考要如何對孩子說故事、說什麼樣的故事,更希望向大人重新提問,找回大人的想像與悸動。

 飛人《長大的那一天》劇照 (4)  

整個系列包含首部曲《初生》、二部曲《長大的那一天》、三部曲《消失-神木下的夢》,《長大的那一天》講述的是關於生命中「成長」的過程。故事很單純,小男孩小女孩想要找尋「長大的那一天」而闖進了魔法森林,森林裡他們遇見了許多奇怪的生物,最後也碰到了魔法森林的統治者:一個不願意長大的小孩;森林之王把他們變成了長大的樣子,但卻不是他們想像中的感覺,最終他們還是希望變回小孩,慢慢體驗「長大的過程」。

飛人《長大的那一天》劇照 (5)  

舞台上一個個皮箱打開,猶如玩具的驚喜箱,每個皮箱上的窗口都是一個故事的入口。例如:一支支立體的紙作小草插上皮箱,卻成了投影幕上巨大的森林。手套偶  換個巧思,手指也能變小人兒的雙腳;劇組也充分的運用視角改變的遊戲,除了以光影和真實物件的比例來呈現變大變小的驚奇,也運用真人與偶同台的物件遊戲。例如斗篷可以是鳥身體、扇子變成了小男孩的翅膀。在孩童的遊戲想像邏輯中,面具道具齊上身、運用身體局部操偶,以肢體遊戲展現多元角色。

沒有複雜的科技運用,回歸最原始的手偶與投影操作,卻散發出最純真的藝術感動,感染了這兩天在座的廣達同仁;這次廣藝也特別建議同仁帶著孩子一起觀賞,在小朋友有趣的反應與互動中,也巧妙地為整場的氣氛,點綴出不一樣的化學作用;演後座談裡,劇組們不僅與同仁們分享這次精緻的手偶創作,以及細膩的操偶與投影技巧;彼此也共同交流關於生命、成長的觀點及想法,在多元的互動裡頭,也恰恰呼應了本劇最初的想法目的:我們嘗試不給予任何的標準答案,而希望引導觀眾思考與探詢,每一個屬於自己生命的故事與歷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