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呂紹嘉.jpg 

文 | 呂繼先

時間地點:
2010/09/17(五) 19:30國家音樂廳

演出:
指揮,呂紹嘉
二胡,王銘裕
古箏,黃好吟 
國家交響樂團

曲目:
孟德爾頌:《芬加爾岩洞》 
王怡雯:《台灣雙連畫》 
馬勒:第五號交響曲

這場演出開始前,筆者與友人有著一段針對歐洲青年樂團進行的討論。過程不提,雙方得到的結論是,近年多數青年樂團的演出之所以讓人耳目一新,在於他們珍惜每一個與優異指揮合作演出的機會,毫無保留的展現他們對音樂的熱愛,也因此在演出裡時常有著音符以外的感動。而雖然NSO的演出實力比起青年樂團要好上太多,同樣的形容也可以套用在當晚演出的NSO上--這是一場有著太多音符以外感動的音樂會。

嚴格來說,這場演出在技術執行的層面並不完美:小號與法國號仍偶有錯音出現,特定段落(主要是馬勒的第五樂章)裡樂團有些斷層,聲部亦不是搭配得十分契合。但當聽見樂團馬勒第五樂章最終充滿爆發力與光澤的齊奏,亦或先前第四樂章飽滿浪漫的弦樂,對詮釋的注視瞬間遠大於對細節的要求。可以說,這裡的樂團不再以演對每個音為己任,而是盡全力完成指揮詮釋上的要求。依據這樣的前提,樂團的表現已是相當優異,沒有什麼值得批評之處。

在呂紹嘉的指揮裡,孟德爾頌的《芬加爾洞窟序曲》有別於多數詮釋所呈現的風景水彩畫,更像是一首羅西尼的歌劇序曲,充滿了優雅、機智與戲劇性。輕快的速度、透明的聲部以及不斷強調的韻律感,讓這首作品多了少見的新鮮。中段刻意減緩速度的木管獨奏有著如夢似幻般的不真實感,低音部在開頭與結尾與小提琴的唱和十分出色。只可惜這裡的銅管似乎仍不夠穩定,微微破壞了那一氣呵成的氣氛。

上半場另一首作品《台灣雙連畫》是台灣作曲家王怡雯創作的首演。雖運用了二胡與古箏,但作曲家並未以協奏曲的形式運用這兩種國樂器,而是透過樂器本身獨特且東方的音色增添作品的色彩。作品本身多變的聲音色彩呈現出音畫的迷人,只是NSO的演出與兩位獨奏家似乎較難以搭配,快板的第二樂章相較第一樂章更能抓住聽者的注意力。

在重點曲目,馬勒的第五號交響曲裡,暖身完畢的NSO與呂紹嘉碰撞出無數耀眼的火花。呂紹嘉把重心放在馬勒音樂裡各種歧異的元素上,對比各樂章內的變化,突顯出馬勒交響曲包含的廣大世界,音樂有著豐富的情緒張力。在第一與第二樂章中,民俗音樂與歌謠對比沈重暴戾的氣氛,情感似乎擺盪在極端與極端間。第三樂章這樣的反差更是明顯,複雜的情緒與段落輪番出現,由呂紹嘉編織成一個完整的個體。第四樂章速度掌握得恰到好處,緩緩唱出音樂裡無比甜美的浪漫。第五樂章演出雖有些不穩,但仍不斷堆積至最後光輝燦爛且熱力四射的結尾。而自第一樂章開始,樂團便給了指揮他們能給的全部,當晚的銅管更可能是許久以來的最佳狀態。

也因此,當晚雖不完美,卻是一場無比動人的演出。雖然2010/11樂季才剛開始,這也僅是呂紹嘉正式擔任NSO首席指揮的第一場演出,但在他的帶領下,樂團已有了明顯變化。9月17號晚上聽眾所面對的,是一個充滿自信、熱情並渴望證明自己的樂團,使盡全力帶給聽眾最難忘的經驗。在這樣的情況下,音樂的毛邊已不再那麼重要,音樂會結束後長達20分鐘的掌聲亦顯得理所當然。事實上,如果NSO能延續當晚的狀態,每個聽者都會摒息以待接下來5年的每一場演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