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鋼琴家鄧泰山照片3.jpg 

文 | 任育德

時間:2010/09/16(四)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演出:鋼琴,鄧泰山 

曲目:
蕭邦:八首《圓舞曲》(作品34、作品42、作品64-2、作品70-1、作品70-3及E大調遺作)/《波麗露》/《塔朗泰拉》/《幻想波蘭舞曲》/六首《馬厝卡》(作品50與作品59)/《英雄波蘭舞曲》

作為1980年蕭邦鋼琴大賽的首獎得主,鄧泰山此次來臺灣開全場蕭邦舞曲音樂會,自是一件令人期待之事。此次曲目設計包括蕭邦寫作的圓舞曲、波麗路、塔朗泰拉、馬祖卡、波蘭舞曲,是富有用心而不流於單調的作法,也顯示了演奏者詩性的個人特質。

對鄧泰山而言,彈過蕭邦十九世紀的艾拉爾古鋼琴之後,有機會彈其他種類的琴也是一項新嘗試,於是他在台北音樂會選擇音樂廳的Fazioli琴演奏蕭邦樂曲,作為他與Fazioli的初次交會。此架鋼琴高音音色清亮、中低音厚實、泛音濃厚,在蕭邦音樂中確實形成不一樣的效果。但相對而言,如何妥切處理Fazioli需要較深的觸鍵,多重層次的踏板與殘響,對演奏者而言就是一項變數,一旦控制不好,整個琴聲及泛音在中低音聲部便容易流於渾濁。他的演奏其實也面臨這一問題,或許有待熟悉這台琴,以及他在台上演奏所作判斷有關,他雖已使鋼琴發出最為明亮與美好的聲響,卻也有如何維持淺踏板,或者踩得太深到底而連續不放,導致快速音群在台下聽起來是渾濁、糊掉的狀況,或許是這五年內聽過鄧氏演奏會觀眾所感到驚訝與不習慣之處。演奏者表情肅穆,笑容減少,在演奏時有力不從心、注意力無法集中的狀況,但聽眾感受得到他在專業立場上力圖對得起他自己所演奏的每一個音符的用心與堅持。事後得知,原來演奏者在台北鬧胃痛,或許聽眾們的心情會比較釋然。

鄧泰山以八首圓舞曲組織此一如花似錦的小宇宙,不流於單調或自我耽溺,或是極端的結構支解重構,而是盡己之能以展現蕭邦整體結構中樂句之間的細微變化與精純情感。他大致上採取比錄音室錄音快一些的速度,動態幅度也較大,以自然的方式去處理音樂。如以兩年前演奏圓舞曲作品34-1和本場相較,基本樂念一致:由慢漸快的序奏、時隱時現的左手拍點、上行裝飾音在漸強時要加強音色的亮度,但這次在細節變化嫌得不足,顯得可惜。鄧泰山這次的演奏,圓舞曲尚有部分樂曲的低音聲部另外拉出新聲部,使得整個樂曲聽來呈現不一樣的效果,頗為特別。作品64-2有反傳統的速度設計、作品42展現色調的突然變化,也別有新意。《波麗路舞曲》相對偏快,不過仍展現他對節奏與結構的高度理解與掌握能力,樂曲之中仍有美麗的樂段令人讚嘆。

下半場的《幻想波蘭舞曲》,當然已是一首複雜難解的樂曲,但演奏者所展現對於樂曲多年的琢磨與見解確實不含糊。他呈現出音樂中在朦朧與具體間遊走的微妙美感,彈得相當漂亮。隨後的六首晚期馬祖卡,應當是相當合於演奏者個人自然、紮實但有個性,也有一顆追求美感極致之心的演出,在唱片錄音時無法盡情收錄的現場隨性氛圍、詩情與澄澈暖意,會在這次的演出中發現到,像是作品50-3的美妙樂段確實讓人感受到時間凝結的美感瞬間,作品59-2的弱結尾也相當自然,讓人覺得能在一場現場演奏中聽到這番韻味就有價值了。在演奏者身體狀況下,能夠順利而大致流暢將《英雄波蘭舞曲》彈完,已非易事。演奏者在《馬祖卡》作品17-4的返場曲,又再度讓人感受到演奏者對藝術美感追求的極致可能,也成功的將美感經驗傳達給全場聽眾。所幸這場音樂會觀眾平均水準頗高,掌聲即時,而且能讓全曲結束後仍保留住音樂的美好,沒有提早的掌聲打斷這股美感,事實上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期盼下次鄧泰山來到臺灣演奏時,能以健康的身體狀態,以他現在成熟的技巧與精純的音樂性,一定可以繼續帶給本地樂友豐富而多采多姿的音樂饗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