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jpg


文  | 沈雕龍

時間:2010/05/30(日)19:30
地點:柏林國家歌劇院

演出:
富契庫(Jean Paul Fouchécourt)/男高音,柯翠娜(Magdalena Kožená)/次女高音,拉斯卡羅(Juanita Lascarro)/女高音等眾多聲樂家,戴爾.都辛(Dale Duesing)/導演,賽門.拉圖(Simon Rattle)指揮柏林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Staatskapelle Berlin)

曲目:
夏布里耶歌劇《星星》

《星星》(L'étoile)是法國作曲家夏布里耶(Emmanuel Chabrier, 1841-1894)1877年的一部「輕喜歌劇」(opéra bouffe)作品。這種由奧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 1819-1880)從十九世紀中發展起來的「輕喜歌劇」,和當時並存的「喜歌劇」(opéra comique)最大的不同在於,「輕喜歌劇」強調幽默與逗趣,有時接近鬧劇(farce),劇情中不時諧擬當代的音樂與文學,或是諷刺挖苦當時的政治事件,而「喜歌劇」雖然以民間通俗題材為主題,劇情卻不見得是「喜劇」。最好的例子大概是1875年比才的「喜歌劇」《卡門》(Carmen),結局中唐荷西殺死了卡門,沒有人笑得出來。

《星星》的劇情是這樣開始的:國王奧夫(Ouf)想要照慣例在他生日當天處決一個人來娛樂大眾,可是沒有現成的人選,所以國王隱藏自己的身份混入人群中,蓄意等著被冒犯好有理由嫁禍於人,最後街頭小販拉莒利(Lazuli)變成這個替死鬼。然而就在要行刺穿之刑之際,國王的占星師希洛可(Siroco)緊急告知國王,拉莒利與國王兩人的星象相連,國王會在拉莒利死去的二十四小時後也丟掉性命;此外,國王的遺囑中,占星師只能比自己多活一個小時。這下子,被害者、加害者與幫凶的壽命相連,突然間,拉莒利被還想要活久一點的國王與占星師兩人奉為上賓;另一方面,拉莒利卻與國王的未婚妻陷入情網……一場糾葛與嬉鬧於是開始。

為了製造笑果,在這部歌劇中安插了許多言外之意的台詞,對一個非這個文化圈或是非當時代的人而言,這些文字遊戲的成效其實有限。但是作為一個觀眾還是可以感覺到這些效果,因為台上的歌者同時必須也是演員,展現出表演藝術在現場勝過文字藝術的感染力,尤其在非演唱的口白部份,歌者變成喜劇演員,在語氣和臉部表情可以極盡誇張之能事,想辦法滑天下之大稽。音樂雖然也可以描述喜劇,但是總是在感性的片刻更勝一籌。拉圖在歌劇樂池裡指揮,觀眾只能看到他捲曲的頭髮和偶爾高舉的雙手。每到音樂為主的片段,大概可以感覺出來拉圖搖擺著身體驅使樂團能夠表現出音樂最佳的效果。不過,幽默實在不是音樂的專長,也許作曲家諧擬一段來自於別的樂曲的旋律,聽懂的人能夠會心一笑,但是要人能夠「噗哧」一聲笑得顫動,可能還是得靠文字或是戲劇等其它藝術。

一道聆聽這部歌劇的M君說,樂團演奏得太慢了,不符合「輕喜歌劇」的速度,我反問他怎麼知道「輕喜歌劇」的速度到底該要多快才是「輕喜歌劇該有的速度」?當初十九世紀這部歌劇演出時又是多快?他也只能回答:「這是他對這一類歌劇的印象和感覺。」我思考良久,試著要解釋M君的這個印象。也許可以說:音樂一般性的功能在於直觀地喚起人類感情的共鳴,人性中的「幽默」其實比較不屬於這樣的範疇,而是一種屬於智性、邏輯的矛盾。音樂要直觀地聽起來滑稽,引人發噱,其實沒有很多方法,其中一個就是讓速度過快,請大家想像一下唱盤、錄音帶快轉的效果。由此可證,拉圖的確可以再指揮地快一點。

※推薦聆聽曲目〈小星星啊!〉,可由以下YouTube連結欣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