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JPG

文  | 劉聖文

時間:2010/06/20(日)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演出:
堤剛/大提琴獨奏,菊地知也&山本祐之介&簡荿玄/大提琴協奏

曲目:
莫札特:歌劇《費加洛婚禮》序曲(改編給四把大提琴)
包佩:雙大提琴組曲
巴赫:第一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柴科夫斯基:《洛可可變奏曲》(由三把大提琴伴奏)
海頓:C大調大提琴協奏曲(由三把大提琴伴奏)

堤剛三年前初次來台時,國家音樂廳只開放了二樓的座位,觀眾多是大提琴界的行內人。此次開放了兩層樓,無論是大師班的報名或是音樂會的票卷都急速銷售一空,可見得國人對於堤剛上次來台的感動記憶猶新!相信有不少觀眾是衝著此次的曲目而購票的。的確,膾炙人口的《洛可可變奏曲》以及海頓的C大調協奏曲,由三把大提琴來取代樂團,會是什麼樣的效果呢?與堤剛一同前來兩位日本大提琴家菊地知也、山本祐之介,以及國內知名的大提琴家簡荿玄老師,在沒有鋼琴的襯托下,演出了一場極為難得的大提琴饗宴。

由四把大提琴演奏莫札特《費加洛婚禮》序曲,揭開了音樂會的序幕。擔任第一大提琴的菊地知也,有明亮的音色與極佳的高音技巧,尤其是經過改編的管弦樂曲,第一部需要演奏比平常還要艱難的高音,雖然他的音色在剛開始時明顯比其餘三位要尖銳,但在很短時間內,四位演奏家就將音色融合起來。

接下來的包佩雙大提琴組曲,作品16,是極少被演出的曲目,由山本與菊地兩位分別擔任第一、第二部。包佩的曲子向來以技巧艱難聞名,一直是令大提琴家們聞之膽怯的,這也是整晚最使人提心吊膽的演奏。山本的高音技巧不及菊地精湛,然而當大部分的精神都用於「把音完整拉出來」時,音色、樂句與詮釋就難免被犧牲了。上半場最後一首是由堤剛演奏的巴赫G大調無伴奏組曲,或許是連日大師班的疲累,運弓有些不順,但無論是音色或樂曲結構方面都展現了大師級的寬廣度,也加了些令人驚豔的裝飾音,頗為動人。

大家所期盼的海頓協奏曲及柴科夫斯基的《洛可可變奏曲》,是下半場的重頭戲;由三把大提琴所組成的「樂團」,真的可以表現出不同樂器的多樣色彩嗎?先登場的海頓,三把大提琴的聲音雖然和諧,果不其然缺少了一些樂器間自然的層次感。而其中負責低音聲部的山本,未能顧及整體的音量平衡,使得整體聽起來十分厚重,大師反而花了更多力氣去抗衡。在《洛可可變奏曲》裡,大師展現了連續斷弓的技巧,可惜並不是每次都成功,整體演出也有些急促。將樂團改為三把大提琴的嘗試固然有趣,是否成功便見仁見智,筆者本身並無特別偏好;然而這樣的曲目,卻可以挑戰國人的聽覺習性,是有極大價值的。筆者期待未來有更多如此有意思的音樂會呈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