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編輯檯報告 (4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文/楊忠衡  (藝文費斯簿電子報第244期)

流行樂界大哥李宗盛,真是寶刀永遠不老,近年接連在金曲獎大放異彩。去年接受天下雜誌專訪的一篇「文創不在產值,而在感動。」立即重新在網路熱傳。這篇文章雖然是陳述他個人創作的態度和精神,但實際上也適合其他類型表演藝術參考。

文章裡的諸多觀點裡,他堅持真誠與感動是最重要的。有些作品經過外力炒作,出了名、賣了錢,但絕不是創作的原本目的,這樣的作品也不會有恆久的價值。

但是在台灣音樂界,還有一處「既沒有產值,又沒有感動」的三不管領域,那就是封閉的作曲界。它是透過理論架構而成的空中樓閣?還是只有身段和泡沫的領域?翻翻《儒林外史》,也許最能體會人人出口成章,實則荒謬虛幻的世界。在轟轟烈烈的流行金曲獎之後,且看傳藝類可以造就出什麼名堂吧。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楊忠衡 (藝文費斯簿電子報第243期)

恭喜表演藝術界的王孟超老師和簡文彬總監成為今年國家文藝獎得主!

孟超老師在表演界德高望重,近期更接掌台北藝術中心籌備處,得獎是實至名歸。而簡文彬更從一位傑出的指揮家,成為未來衛武營的總監。兩位有個共同點,就是真正的行動派,從藝術家轉換角色,成為表演藝術的推手。在管理和策略面,提供更大的貢獻。

我尤其佩服年紀相對年輕的簡文彬,他的出線往往代表風氣改變,具有指標意義。當年他接任NSO音樂總監,等於宣告NSO結束老教授排隊執掌,國人指揮家受到不亞西方指揮家的肯定,年齡也不再是問題,也顯示本土愛樂者「唯賢是賞」,走出盲目崇尚西方的舊觀念。

這簡文彬贏得國家文藝獎的音樂類獎,更終結了我對這個獎成為「養老獎」的疑慮。如果今年再由秘不可測的深宮耆老得獎,意味僵化精神已深藏在結構中,獎就大可不用辦了吧。如果簡文彬的出線,再度成為一個指標,代表音樂評審機制有點醒覺,讓榮譽頒給真正有實質廣大貢獻的耕耘者,那就是樂壇之福了。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楊忠衡  (藝文費斯簿電子報第242期) 

上星期因事再度前往福建,繼續在各地走馬觀花。深深覺得,我們的藝術家應該多出來看看;以及被更多人看看。

記得很年幼的時候,在讀者文摘上讀到一則笑話,烙印腦中數十年不忘:兩個賣鞋商人前往非洲開拓商務。其中一位悲觀的說:「沒有希望了,這裡的人根本不穿鞋!」另一位則喜出望外的說:「太棒了,這裡的人還沒有鞋穿!」

表面看是個笑話,其中卻蘊含深刻的哲理。同一件事,為什麼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思考結果呢?在於有沒有能力把不利條件化為有利條件,而且在過程中付出努力。比如說,後者雖然心態樂觀,如果不做宣傳和推廣,鞋子就真的成了滯銷品。但最根本的道理是,如果這兩個商人不到現場看看,所有可能發生的後續,包括那正、反兩種情緒,就根本無從發生。

所以出去走走,至少達成了拓展的第一步。成功的第二步,則是正面心態加上努力。到底距離我們身邊最近的華人表演藝術圈是什麼狀態?管它有鞋、沒鞋,還是得多出去走走看看。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楊忠衡 (藝文費斯簿電子報第241期)

不久前,在香港見到一位活力充沛的音樂人。他是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指揮朱振威。由於他與台灣合唱界的交往,認識了台灣作曲家冉天豪,由於對後者音樂才華的欣賞,促成上星期中文大學合唱團在文化中心舉辦《冉天豪的合唱世界》專場音樂會。我雖不在現場,但從香港音樂友人在FB的回應看來,這個活動相當成功且受到歡迎。

早先當朱振威提出希望本案成為廣藝委託贊助案時,我就認為是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活動,但沒有想到事後反應如此熱烈。我認為,只有一個原因,他們真的喜歡。

這個活動和以往所謂的港台音樂交流最大的不同點,是出自合唱愛好者的真心自力發動,主動克服困難,自力爭取贊助完成。冉天豪在台灣已有一定知名度,擅長合唱與音樂劇,雖不是出身學院,卻能在香港舉辦個人專場音樂會,實在極為難得。這就是一種來自藝術建立的友誼與能量。廣藝將持續支持這樣的活動;您有案子嗎?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楊忠衡  (藝文費斯簿電子報第240期)

前兩週拜訪了福州,在林覺民故居度過一個雷雨午後。清幽迴折的小宅第,別有讓人跨越時空的感應。

相對於北京上海,福州並非台灣表演界關心的地方。原因很簡單,福州在中國文化藝術活動中,目前尚排不上前列。然而從福州往南不遠,就是大部份台客的原鄉,泉州和漳州。儘管近年欠缺規畫的開發,正大幅消滅著傳統的遺痕,但初次來到這地方的台灣人,總還是會感受到隱然的、似曾相識的震撼感。

政治是人間最不自然的無形圍牆,讓本該相哺相生的文化生態,憑空產生割裂和斷層。在面向未來的新世代,重新開啟門戶的福建,和台灣新文化可能產生什麼樣的衝激互動?能聯手打造出夠份量的台閩文化圈?與北京、江浙、廣深等量齊觀?未來有萬種可能,等待有心探索的人,規畫自己的驚異奇航。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編輯部  (藝文費斯簿電子報第239期)

5/28北京難得一掃霧霾來了個大晴天,但氣溫也飆高到35度,在此炎熱的天氣下,多位中國劇場界的「大腕」居然難得地齊聚一堂,包含戲劇學家-林克歡、中國國家話劇院主任-傅維伯、著名劇評人-解璽璋等資深劇場前輩,全都為了【2014兩岸小劇場藝術節】北京場的開幕而到來。橫跨兩岸三地的小劇場藝術節,北京場特別選在接近南鑼鼓巷、具有濃厚文化氣息「77文創園區」,此處未來也將成為北京的台灣表演藝術推廣基地。這次北京場將包含三個台灣團隊在內共六齣作品,此外還有一系列的表藝影片、藝術沙龍、Showcase等活動,從全方位的面向深入地進行兩岸戲劇交流。

兩岸小劇場北京場1  

大腕們難得齊聚一堂,當天下午也特別和北京媒體以及北京熱愛戲劇的「戲腳」們,舉辦了一場「跨越兩岸-舞台藝術論壇」。座談會招集了台灣代表-廣藝基金會楊忠衡執行長、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團藝術總監-張嘉容、並加上了本次藝術節北京場專案統籌-張馨心,共同暢談兩岸劇場藝術的相同與相異。傅維伯首先談到大陸早期以國有團隊為主,改革開放後民間團隊大增、許多國營單位也轉民營,但政府的支持卻大幅的少於台灣,團隊得直接在殘酷的商業市場模式下求生,折損率非常之高,然而這樣的環境下,生存下來的團隊適應力也格外強大,甚至逐漸找到藝術與商業夾縫中的發展新模式。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文/楊忠衡  (藝文費斯簿電子報第238期)

在喧鬧的九龍吃河粉,手機閃過新聞快報。說台北捷運發生瘋狂砍人事件。

事情似乎不該這樣發生,這太荒謬了。這不單是台北捷運第一次,我己經活過半世紀,從沒聽說台灣有隨機殺人事件,而且這麼多犧牲者。台灣曾經號稱是世界最安全的地方之一,我想現在已經永久成為記憶。

類似的經驗發生在很小的時候。一個戴帽子、帶口罩的老榮民,持槍搶了銀行。當時舉國嘩然,因為「搶銀行」一直是只存在外國電影裡的傳說。曾幾何時,現在聽到電視播報搶銀行新聞,只是撇撇嘴「又來了,這次是哪兒?」

我當然不願意想像,有一天我們會說「又砍人了,這次是哪兒?」但是血淋淋的事實告訴我們,社會確實不再像以往那樣和諧平靜。

表演藝術是人們的情緒出口,是心靈的解藥。雖然不必為了安和樂利的假象,製造一些脫離現實的樣板戲,但是面對集體躁鬱的現代社會,是不是該想想,表演藝術對於尋找人類共同的寧靜昇華之境,也該有點省思和貢獻呢?

悲憫哀悼死難者,也希望藝術終能成為滋潤人們靈魂的甘泉。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楊忠衡 (藝文費斯簿電子報第237期)

5/18週日下午,我在松菸誠品主持一場「兩岸論壇」,題目為《兩岸表演藝術作品行銷經紀》,由兩位重量級製作人:〈創作社劇團〉李慧娜 、〈哲騰文化〉總監傅若岩主談。

雖然題目是分派的,卻引起我的高度興趣。尤其這次來訪的知名劇目《驢得水》,示範了一種全新的劇場運營方式,我姑且稱為「驢得水模式」。這檔節目雖是九個演員的小型劇,但卻由三個單位串組而成:「斯立戲劇」算是一個藝術創作工作室,「至樂匯舞台劇」是製作單位,「哲騰文化」則是出品單位,負責這部劇的推廣行銷。

台灣由於表演市場擴展不易,劇場被視為「小眾」藝術活動,表演團體凡事能簡則簡,大多維持「自產自銷」的原始市場狀態。分工細除了人多手雜、溝通不易、利潤分配困難之外,別無益處。但大陸表演市場近年迅速成長,已由風氣形成、草創發展進入專業分工。龐大的作品量和市場須求,藝術家須要能專心創作的環境,而運營公司則須要更多「產品」來達到營業量。

這場座談會中,聽到許多台灣聞所未聞的新做法。例如演出公司有足夠的演員庫,創作者把作品授權後,在合理監督下,新的表演陣容可以短短數週內成形演出,並確保品質,是謂表演生產的「流水線」。作品產出後,則要有配銷與運送通路。這些名詞聽起來極端,也似乎有將藝術物化之嫌。然而退一步想,對藝術創作者言,如果能不必煩惱作品產出後的製作營銷,豈不是天大的幸福?而演員能有安適的工作環境,不必擔心青黃不接,不也是理想工作狀態?

總之,表演從單一藝術作品的發表面世,變成有二百、三百場演出潛在須求的文創商品,我們不能不做好「專業分工」的技術準備。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楊忠衡 (藝文費斯簿電子報第236期)

上週六前往上海,參加第三屆《上海之春》音樂劇論壇。由於舉辦到第三屆,許多與會者已經是老面孔,所以議題較多直接切入核心,少些場面話。直來直往的結果,對於業界概況瞭解,收獲還是頗多的。

「音樂劇」之所以會被當成重點議題,每年舉辦論壇,在於它是表演界最具「產業」面相的。一部音樂劇要在市場成功,就像發射一架太空船,每個零件都要通過品管。所以論壇從創作方向、製作技術、題材、行銷、運營,無所不談。其他表演藝術門類,例如音樂、舞蹈…,就不曾見過同樣性質舉辦的聚會。

這並不代表音樂劇與其他門類相較,是特異或疏離的。相反的,音樂劇如先前我所預料,逐漸扮演表演產業火車頭的角色。好比工商或電子領頭企業一樣,它們的發展實質帶領了整個產業前進的腳步。舉凡藝術創作、舞台技術、觀眾組織、企宣推廣和資本運營,都在這個劇烈的競爭與發展過程中,被研發出來。音樂劇的強壯體質,自然會影響到其他表演門類的技術觀念。

面對大陸表演事業的集團化、專業化,台灣表演界的經濟規模,除少數國家重點團隊外,大都還停留在手工業的階段。在表演市場國際化、文化影響力全球化的未來,台灣的處境更顯艱難。除了抗爭防堵之外,還得拿出自我茁壯的硬道理才行。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楊忠衡 (藝文費斯簿電子報第235期)

今年「兩岸城市文化互訪系列─北京週」活動,北京文化局選了三檔屬性各異的節目,除了藝術性突出之外,也各有「奇特」之處。其一是以「跨界演出」為訴求的「鈞天雲合」古琴音樂會,除了傳統曲目之外,也表現和崑曲、太極拳、大提琴、吉他…的即興互動。「北京竹樂團」號稱全中國首創,挖空心思製作各種竹製樂器並組成合奏團,標榜獨有的音色和演奏方式。而知名的「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則排出改編自希臘悲劇的《忒拜城》,要來個東、西方精神感通。

 當我在聆賞古琴與大提琴狂放的對話、或是令人意想之外的竹製樂器時,除了對表演本身的觀察,也間接感受北京藝術家們創作時的心態。藝術創作像一面鏡子,不管內容如何獨立,多少還是反映人們的心理狀態,而解讀這種心態則是饒富深意的事,尤其,可能要拉遠到一定的距離,才能對當下看似五彩繽紛的現況,理出相通的脈絡來。

 想到不久前重看美國百老匯發展史,即使娛樂導向,大蕭條時出現悲憫的聲音,戰爭來臨則揚起愛國旋風,富裕時則盛行溫情主義。我們以為踽踽獨行,其實也是順流飄泊吧。台灣未來的藝術,將往哪個潮流飄呢?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楊忠衡  (藝文費斯簿電子報第234期)

四月十七日,前往北京參加了東城區「77文創園」的啟用迎賓會。這是一個與廣藝基金會簽有特殊合作計畫的園區,我們在此成立辦公室,而且將「2014岸小劇場藝術節」做為開園的展演節目。

這個園區的前身是一個印刷廠,格局呈「回」字型。外圍建物改裝為辦公區,提供各類文創行業進駐,中間機房則清空改裝為小型表演廳,約容納300人,可提供音樂、戲劇、舞蹈多功能表演使用。

「台灣表演藝術推廣中心」的功能目前正在規畫中,初步構想有:台灣表演藝術資訊中心、表演節目推廣、創作媒合、藝術家駐村、動態活動如座談、交流、課程…等。希望透過更多搭橋除障的工程,讓台灣表演事業,更能參與到大陸新興的龐大表演市場。

雖然在北京終於有了一個屬於表藝人的基地,但它並不是個一開啟就抵達目的地的「任意門」,而是一個可以踏腳的「墊腳石」。有心打天下的人,還是要有相當的計畫、勇氣和決心。草創期間,一切尚簡。歡迎大家多多提供給我們意見,並請留意後續消息。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楊忠衡 (藝文費斯簿電子報第233期)

北京,一個充滿魅力的歷史古都,數不盡的風雲兒女、文人雅仕、公侯將相的故事傳奇。每個來到北京的觀光客,總迫不及待的要到故宮、長城、天安門…追懷繁華盛景的歲月痕跡。

隨著近二十年的巨變,辦公大廈、立交橋、全年不退的交通車潮,不斷衝擊著歷史印象,有時反而覺得這個城市...陌生了。如同知名美國小提琴家艾薩克.史坦(Issac Stern)在2000年重訪中國的紀錄片中,有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鏡頭。滿頭白霜的史坦看著車窗外掠過的長安大街,突然回過頭來,說:「哦,我幾乎已經不認得這個城市!」

懷抱這種生疏感的人,當然不止史坦一個。對於城市更新,必須拆除大量老舊建築,更有無數人感到戀戀不捨。但如同佛家所云「成、住、壞、空」的循環,由壞而空的過程,是必要而重要的。沒有人註定得活在過去裡,做為中國文化中樞的北京尤其如此。而在不知不覺中一個新的觀光時代已然展開,由外轉內,透過藝術,北京人開始積極呈現屬於當代的、文化的城市新風貌。將對於逝去的表象追懷,轉為欣賞另一種新興的、美倫美煥的新氣象~人文景觀。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楊忠衡  (藝文費斯簿電子報第232)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的概念,就是把三家大店(其中兩家未開張),合成一家超級大店。這樣的做法好不好?這是一個過去沒有實行過的事,誰也沒法當下做事前諸葛。我聽過公聽會,有太多假設性的推測,既然無解,就暫且先留著滿頭霧水吧。

然而公布「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管理團隊之後,霧水變成了蒸氣。這樣一個超級組織,委由一個過去在表演藝術界沒聽過的人出任董事長,說要邊做邊學。這樣奇妙的安排,就是整個摸不著頭腦。本來想聽聽各界的反應。沒想到這則大新聞,卻因為馬總統打氣筒上的一朵太陽花給搶焦了。到目前為止,了無聲息。

目前還看不出這個在混亂與迷霧中,匆匆改朝換代的組織有什麼具體方向,我個人也不敢驟然判斷,但期待有高人出來指點迷津,告訴大家,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到底怎麼回事?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楊忠衡 (藝文費斯簿第231期電子報)


小到記不清何時,我就習慣一種憂鬱哲學。凡事先想最壞,然後把它當成常態。由於經常負面思考,同學們替我取了些很Blue的外號,包括現在的英文名MelMelancholy)。但是這種藍色哲學有時帶來意外的效果,因為對負面習以為常,所以很能享受偶而冒出的正面。因為與悲愁同在,久而久之就不感覺它的困擾。

今年兩岸小劇場藝術節主題「Live your life」(過你的生活),標題不是我取的,倒是很對我的味。題材不見得都很陽光,有些甚至描述人性皆滅的絕望。但這會有另一種效果,讓人們更珍惜黑暗中的幽光。

現代、繁榮、科技、政治未必帶來快樂與幸福,資訊流通依然無法解決族群間的歧見,人性永遠是每個世代探討的問題。兩岸青年劇作家各自表述,使用不同手法,展現他們對現代生活的觀察。一戲一世界,一念一大千,五月份的七部好戲,沒有一部可以錯過。

--
>> 詳情請見 2014兩岸小劇場藝術節網站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編輯部 (藝文費斯簿電子報 第230期)

錯誤因美麗而永恆昨夜,傾盆大雨中,為陪伴我一路成長的李老師音樂盡了一點心力,像一場夢,但又踏實的一段旅程。

來看演出的老友問我,怎麼沒有上台謝幕?我是真的不習慣站在舞台上當個幕前的人,但並非這次不上台的原因。因為,這個演出,並不是我的作品,而是李老師一生的作品,這是昨晚最後一幀影像李老師坐在鋼琴前照片的主要原因,不為煽情不為效果,舞台主角應該是李老師!!!

看著昨晚殷大哥在台上投入的演出,直到最後一幕,彷彿看見李老師的身影,也看見當年同樣身受帕金森之苦父親的身影,疊影交錯淚眼中,伴隨李老師不停歇的音符,似乎開始明白《美麗的錯誤》中蘊藏的真正意義。

                                 ~《美麗的錯誤》汪慶樺導演 演出後記


為了憶念年初離世的一代音樂大師李泰祥,廣藝基金會特別重製以李泰祥的作品和他一生故事所製作而成的音樂劇──《美麗的錯誤》。3/29(六)當晚開演前,台北市區下了一場急雨,包含李泰祥女兒李若菱在內的眾多觀眾仍冒雨前往中山堂,聆賞這場風格獨特的音樂劇交響音樂會。

李泰祥是個難以被歸類的音樂家,他的創作跨度之廣,可以譜寫最前衛的現代音樂,編排繁浩的管弦樂、歌劇,也能創作最普羅的流行熱音和廣告歌曲。其奔放的創作能量亦接合了七、八○年代的民歌潮,時值台灣社會步入現代化的劇變階段,他的音樂除了載負人們成長記憶的感情,也和聽眾之間產生了一種率真而奇異的共鳴。

美錯演出1  

1988年猝然而來的帕金森氏症,迫使這位音樂狂才不得不減緩創作速度。而伴隨著日益嚴重的肢體震顫、語言障礙和記憶退化,頑強的他其實從來不曾真正停止創作。

近年,儘管各界積極地將李泰祥奉入廟堂,但焦點多擺在其罹病多年卻創作不輟的精神,而疏離了他的音樂內涵,不免有所缺憾。2010年廣藝劇場《美麗的錯誤》便是據此而生,這齣由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擔任編劇,精心串構李泰祥歌曲製作而成的音樂劇,期望展現一代大師的歌樂精華,同時成為其人與其精神的最佳詮釋。首演後迴響熱烈,次年復受邀於2011年台北藝術節演出。

美錯演出3  

此次《美麗的錯誤》以音樂劇交響音樂會型式三度上演,邀集音樂劇導演汪慶樺、編舞魏沁如和編曲王倩婷等優秀創作者,並由三金歌王殷正洋擔任主演,加以廣藝愛樂管弦樂團的現場演奏,精心演譯李泰祥28首經典曲目。除了向甫逝世的大師致敬,亦是創作團隊對其人、其歌樂的回應和感悟。

本次的演員陣容,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金曲歌王殷正洋,以及一線音樂劇演員程伯仁、張璧、林姿吟、鍾筱丹、林孟慧等,更找來了許多新生代音樂歌手,包含陳品伶、于浩威、陳書婷、林凱薇等參與演出。雖然這些七年級的年輕歌手,未曾經歷過李泰祥活躍的年代,而藉由這次《美麗的錯誤》,他們得以細密爬梳這位前輩音樂人的創作和人生故事,在歌樂中與之相遇,繼而體知其精神,透過李泰祥老師留下的作品,創造出穿越時空的音樂傳承。

美錯演出4  

終場播放2011年李泰祥親臨觀賞《美麗的錯誤》演出時、上台演唱〈一條日光大道〉的歷史鏡頭,彼時的他雖然病痛纏身,仍忘情地投入自己所創作的音樂裡,如沐日光。這樣的畫面正應和了殷正洋於謝幕時發表的一番感性談話:「李泰祥老師一直覺得音樂是人類靈魂最好的救贖……。聽說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許多歐洲人希望能進音樂廳聽一場音樂會,那使他們覺得,傷痛得到了撫平、生命得到了安慰,我也希望李老師的音樂能讓大家得到這樣的力量。」

斯人已往,但他所譜寫的美好歌樂依然續留人間,熠熠生光。做為對這個巨大藝術身影的繪照,《美麗的錯誤》也將再反芻、再思考、再重整、再形塑,續寫出作品獨立的生命。

美錯演出6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楊忠衡 (藝文費斯簿第229期電子報)

創作是件精緻而偉大的事,把生活經驗、思想、美感…,轉換成可以被欣賞和溝通的媒介,同時也紀錄下人類的文化。有了藝術創作,人們才能永遠跨時空的聯結。廣藝基金會「委託創作計畫」已經進入第四年,先前委創的作品已經有不少開花結果,甚至踏上外國知名藝術節的舞台。

五月份是今年的收件期,完成一部好的作品企畫須要一點時間,希望有意一試身手的朋友提早準備。在此重申,委創辦法並不是一個「獎項」,永遠是高端者拿到;我們其實尋找的是一股能量、一種希望。所以只要是前瞻性的想法,哪怕簡單陽春,或是未成熟的實驗,有趣的、閃現靈光的作品,都有可能是我們樂意協助鼓勵的。我們提供的資源也許不算太豐厚,但將提供很多後續發展空間。所以請放下您的顧慮,大膽寫出您的築夢大計吧!


相關連結 :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楊忠衡 (藝文費斯簿第228期電子報)

很難過,上週突然走了一個了不起的音樂人。劉文亮老師,也許您未必熟悉他的名字,但一定聽過他的作品。

畢業於中國海事專科學校輪機科,卻因為對民族音樂的喜愛,參加國樂社,能演奏笛、管、簫、嗩吶、月琴、三弦、二胡、板胡、殼子弦、大廣弦、六角弦、越胡、高胡、中胡、喇叭弦、京胡、大提琴、電子琴、吉他、鋼琴…等樂器。更重要的是,他的作、編曲幾乎涵蓋台灣所有重要的歌仔戲團,例如楊麗花歌仔戲團、陳美雲歌劇團、唐美雲歌仔戲、河洛歌仔戲團…等。

近幾年下來,我「耳睜睜」聽著他改革歌仔戲音樂,型式、結構、風格,把歌仔戲「樂劇」化了,最後更與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合作,如《蝶谷殘夢》、《燕歌行》乃至最近引起話題的《狐公子綺譚》…

富富泰泰的劉老師,很驚訝他只大我一歲。突然過世,留下一生精彩!他,值得被好好紀念!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楊忠衡   (藝文費斯簿第227期電子報)

「兩岸合創表演節目」,說起來只是一句話,做起來難處一籮筐。因為藝術作品是一種創意產物,而創意又源自深層的文化背景,出發點和方向都有著太多不同,如何共同發想?無怪乎,目前兩岸合創節目尚無成功案例。

那麼,合創是必要的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每個藝術家和團體大可獨立創造屬於自己風格的作品;「合創」只是一種可能性和一種選項。但既然有這種可能性,究竟結果如何?廣藝率先組織了一些台灣藝術家來實驗和碰撞。針對未來的觀眾群,未來的表演市場,乃至於交流撞擊產生的未來風格,用實做來取得答案。六月春天藝術節的《天天想你》音樂劇,便會是成果展現。

上週北京「開心麻花」劇團張總經理、編導,來到台北與《天天想你》創作群交流,共同發想劇情。劇情內容也恰好圍繞新世代兩岸男女,對感情、社會、親情諸多不同觀念的衝擊。顯然,戲裡、戲外都會產生許多前所未有的效應。我們樂觀其成,也希望這個挑戰可以帶來新的遠景。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楊忠衡   (藝文費斯簿第226期電子報)

1525644_10152036664563046_766228360_n    本次演出《美麗的錯誤》的目的,確實是為追念李泰祥老師。但是在意義上,它絕不是單純的李泰祥歌曲演唱會。李老師的去世,像徵一個傳奇的結束,一個時代的逝去,而他本人也成為歷史的一部份,成為後世創作的一個題材。

所以《美麗的錯誤》是個奇妙的作品,他使用的是李老師的音樂,但是它的設計、再創造,已經使它成為一部「獨立」藝術作品,已經不等同於李泰祥本身。

第一、二版《美麗的錯誤》還在嚐試串組李老師作品呈現的氛圍和感情,第三版後,在新的階段,它會更把主體,完整移到創作者的觀念上,呈現創作者對這位作曲家、其人其作品的迴應與感悟。它在未來可能(或必然)還會再反芻、再思考、再重整,並做進一步的形塑。

它最初的動機是講一個故事、拼組音樂作品的共通個性。但是有一天,《美麗的錯誤》就是《美麗的錯誤》,如同「察拉特拉如是說」,是我們心目中,對一個巨大藝術身影的繪照。

這次演出有汪慶璋導演、魏沁如舞蹈老師的加入。我們會讓觀眾看到更多、更新的觀點。329日,請您到中山堂來看我們的呈現。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楊忠衡  (藝文費斯簿第225期電子報)

 

表演藝術和文學間,有時是站在極動與極靜、抽象與具體的兩端,但有時又是相生相依的緊密相連。然而從文學轉化到表演,這件事說來容易、做來難,不僅沒有特定法則,甚至每個人每部作品都有不同的處理手法。也就是說,光是「轉化」,本身就是一門藝術。  

廣藝基金會的工作之一,正是推廣、媒合兩種領域的交融轉化,讓文學作品在不同領域找到新的生命。今年廣藝主辦的「藝遊兩岸~2014兩岸小劇場藝術節」,其中多部作品都與文學有關,其中兩部劇作者馮勃棣、詹傑恰是「台北文學獎」得主,在因緣促成之下,藉由開辦四場「臺北文學劇場講座」,讓今年的小劇場藝術節和台北文學季取得串聯。同時參加兩種活動的朋友,更能從中看到完整的理論與實踐。所以,歡迎大家「背起書包,跟著文學家一起去閱台北、讀世界」。

相關文章:
最夯的文青時尚秀「臺北文學季」,廣藝兩岸小劇場藝術節「臺北文學劇場講座」搭上時尚列車

 

廣藝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